星期三
2025年01月15日
第A1版:头版

让优质医疗服务“沉到底”,群众看病就医“少跑路”——

我市全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悠悠民生,健康为大。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是群众最普遍的心声。

为更好惠及基层,我市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全面增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2024年,市政府把“从市县下派医师,为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名医基层工作站165家”纳入全市十大民生实事,通过名医基层工作站引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发挥名医资源优势,充实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队伍,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让基层群众就近获得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

2024年12月21日,星期六,牡丹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王艳像往常一样,一大早就来到牡丹区小留镇中心卫生院的名医基层工作站,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冬季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诊室里患者很多。经过仔细问诊和多方查证,王艳为患者提供治疗方案。

“在卫生院就能享受到跟市区大医院同样的医疗服务,太方便了,名医下基层真的能为我们解决不少看病难题!”在牡丹区小留镇中心卫生院,正在带孩子就诊的村民不停地为名医基层工作站点赞。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是破解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化解“看病难”的有益探索。作为服务覆盖38个行政村,服务6万多人的卫生院,小留镇中心卫生院肩负的担子并不轻。名医基层工作站的建成,架起了城乡医疗机构团结互助的“连心桥”,开启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直通车”。

“名医基层工作站的设立确实能方便不少基层老百姓,今年支原体感染大叶性肺炎的患者特别多,在乡镇卫生院单纯地用药物治疗效果不好,需要支气管灌洗进行治疗,但是乡镇卫生院又没有这项技术,就需要转到我们医院,经过灌洗等治疗好转以后,转回到乡镇卫生院进行后续巩固治疗和门诊复查,这样就避免了患者来回奔波。”王艳说。

据了解,为有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深度下沉,市卫生健康委统筹医疗卫生资源在城乡、区域以及专业之间的分布差异,着眼于解决基层高层次人才不足、管理服务水平不高等共性问题,结合二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双方优势,精准落实措施,强化定向发力,规划建设了儿科、神经内科等一批基层急需、群众欢迎的名医基层工作站。

目前,全市165家名医基层工作站已建设完成,坐诊基层名医490人。名医基层工作站的落户和专家的下沉,让基层医院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医院的业务能力得到了提升,患者在家门口就可以得到治疗,棘手的病情还可以第一时间转入上级医院,基层患者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都不断提升。

名医基层工作站不仅有名医,还要发挥名医基层工作室的带动效应。在成武县党集镇,不少基层群众不仅享受到了名医基层工作站带来的医疗服务,还通过这一“连心桥”,共享了工作站后方医院的优质资源。

成武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二区主任王萍是党集镇卫生院名医基层工作站的坐诊专家,主要负责中风、偏瘫等神经内科比较常见的疾病的诊疗。这些疾病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比较高,但对于乡镇卫生院来说,专业性不足,治疗效果有限,在名医基层工作站专家助力下,有效提升了其医疗服务质量。

一名68岁的患者因脑梗入院,就诊中,王萍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并发挥特色专科优势,缩短了住院时长,不仅让患者在家门口挂上了专家号,更依托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基层检查、县级诊断。优质医疗资源共享,突显了医共体内“转得快、接得住、效率高、治疗好”的诊疗优势。

共享优质医疗资源的不仅仅是乡镇卫生院,在村一级公立卫生室,依托县医共体远程会诊中心、远程心电中心等平台,通过远程诊疗,也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乡村卫生室是离群众最近的基层医疗机构,是广大农民生命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得益于成武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设立在成武县九女集镇樊黄庄村的公立卫生室,新添置了远程会诊等现代化、信息化医疗设备,邀请县级专家定期坐诊,满足了村民多样化的就诊需求。“新建的公立卫生室硬件设施齐全,不仅有综合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等,还配备了诊查床、可起背观察床、输液椅、心电图机等设备。在这里,村民的检查、病例都可以和县医院共享,基础病、常见病能及时得到康复治疗,能有效保障群众‘小病不出村’。”樊黄庄村公立卫生室村医刘侠说。

据了解,县域医共体是指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形成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管理共同体。目前,我市已实现了紧密型医共体县域全覆盖,通过专家下沉、资源下沉等方式,上级医院与基层医院在远程医疗、人才培养和分级诊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度融合,构建起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归根结底是因为优质医疗资源多集中在城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能力存在短板。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是简单为基层医疗机构“输血”,而是要增强其“造血”能力。

“在提供基层诊疗服务的同时,我们会参与病房查房、业务培训等,下沉专家会对基层医生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遇到的专业技术问题等进行辅导、答疑,辅助提升岗位能力,帮带培养技术骨干。”王艳说。

“名医基层工作站的设立,不单单是帮我们看几个病号,它不仅在诊疗上提供帮助、在资源上实现共享,更为我们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实现了‘传帮带’。”牡丹区小留镇中心卫生院儿科主任于春芝说,名医基层工作站在基层医院搭建了学术传承、特色服务、人才培训、学术交流等一系列平台,有效推进了基层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名医基层工作站”将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与基层医疗需求紧密相连,带去的不仅是精湛的医术,更是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下沉专家们一次次查房、一次次病情探讨、一次次业务培训,都会吸引不少基层的年轻医生围绕身边,聚焦基层专科薄弱环节,开展学科交流。正是如此,基层医疗服务的后劲更强、成色也更足。

“我是内科的一名年轻大夫,入职刚一年多,经验不足、技术也有限。每次名医基层工作站的王萍主任到基层坐诊,我都寸步不离,珍惜学习的机会。无论是查房、学术交流,还是业务培训,都尽可能地多学习,只有我们水平提高了,上级医院的技术、服务、管理才能更好地‘沉下去’。”成武县党集镇卫生院内科医生青咏薇说。 记者 武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