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黎
生长在黄河里的鱼类约有120多种,鲤鱼产量最高,黄河鲤鱼以其金鳞赤尾、体型优美和肉质鲜嫩而驰名中外。陕西黄河鲤、宁夏黄河鲤、河南黄河鲤、山东黄河鲤、山西黄河鲤并列为黄河干流“五大名鲤”。黄河鲤文化在中国鱼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黄河鲤在春秋时代就已很有名气。据《孔子家语·本姓》记载:孔子“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鱼之生也,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荣君之贶,故因以名曰鲤,而字伯鱼。”这是说孔子生了儿子后,鲁昭公以鲤鱼相送,表示祝贺。孔子还给儿子取名为“孔鲤”。 春秋时,鲤鱼已经成为上层社会贵重的馈赠礼品。
黄河鲤鱼体态金黄,肉质肥厚,营养丰富。《清稗类抄》中说:“黄河之鲤甚佳,甘鲜肥美,可称珍品。”它与淞江鲈鱼、兴凯湖大白鱼、松花江鳜鱼被誉为我国四大名鱼。先秦《诗经》中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之语, 北魏《洛阳珈蓝记》中有“洛鲤伊鲂,贵如牛羊”之说,唐代孟诜《食疗本草》中有“将鲤鱼煮汤食,最有补益而利水”的记载。可见,黄河鲤一向为食之上品,且具有药用价值。至今,黄河两岸广大地区,盛行无鱼不成席、 酬谢媒人必吃黄河鲤鱼的习俗,把鱼头摆向尊者、请主宾喝鱼头酒视为高级礼遇。“鲤”与“利”谐音,“鱼”与“余”同韵,“利余”代表着富贵美满。所以黄河鲤的形象广泛地呈现在年画、刺绣、瓷器、雕塑等文化作品之中,光带鱼字的成语就多达几十个,黄河鲤文化分布广泛可见一斑。
我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关于鲤的传说故事。中国古代最早的养鱼文献《陶朱公养鱼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养鱼的专著,其中提到“……所以养鲤者,鲤不相食,又易长也”,据此,人们认为我国最早饲养鲤鱼的是春秋末年的范蠡,有人称他为“养鱼始祖”。《太平广记》载:“肃宗将至灵武一驿。黄昏,有妇人长大,携双鲤,咤于营门曰:‘皇帝何在?’众以为狂。”这即是女娲化人提双鲤觐见肃宗的故事,也是宴席上双鱼的一个理由。《青莲县志》记载:李白的母亲在青莲镇蛮婆渡浣纱,一金色鲤鱼跃入其篮中,李白之母烹食后怀孕而生李白。这使鲤鱼与婚姻生育有了联系。后来,人们在婚礼时,就有“鲤鱼洒子”的仪式,即在新娘走出轿子时,把象征鲤鱼鳞甲的铜钱往四下抛洒,让在场者分享吉祥,也是大家对喜主求殖祈育的祝福,现在俗称“洒喜钱”。 说是鲤鱼产的卵子多,意味着繁殖能力强,祈望新人子孙满堂。
汉代辛氏《三秦记》中曰:“河津一名龙门,水险不通,鱼鳖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也。”此即“鲤鱼跃龙门”的典源。唐李白《赠崔侍御》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就是用的此典。“鲤鱼跃龙门”的典故,通常被用来比喻那些全力拼搏,砥砺奋进,最终取得成功的人,褒扬的是逆流而上,勇敢进取,拼命追梦的大无畏追梦精神。
在唐朝,鲤鱼是不能吃的。唐玄宗曾两次下令“禁断天下采捕鲤鱼”, 街市有贩卖鲤鱼者“杖六十”,如果是捕鱼抓到了鲤鱼,必须放生。因为唐朝皇帝姓李,“吃鲤”谐音就是“吃李”,打顿板子是必然的!西汉刘向《列仙传·琴高》说鲤鱼是仙人的坐骑:“琴高……果乘赤鲤来,出坐祠中。”《列仙传·子英》中说子英乘坐鲤鱼升天成仙,人们因此将鲤鱼视为“神鱼”。唐代诗人李群玉诗云:“羽化思赤鲤,山漂欲抃鳌。”温庭筠也有“水客夜骑红鲤鱼,赤鸾双鹤蓬瀛书”的诗句 。作为道教徒崇拜的圣物,又加上鲤鱼的“鲤”与唐王室和道祖老子李聃的姓同音,鲤鱼得到了唐代帝王的大力保护。
古代诗词中鲤鱼也是不可或缺的体裁。两汉佚名的《饮马长城窟行的》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句。唐代项斯《鲤鱼》“似龙鳞又足,只是欠登门。月里腮犹湿,泥中目未昏”诗描绘了鲤鱼的不同形象。章孝标《鲤鱼》“眼似真珠鳞似金,时时动浪出还沈。河中得上龙门去,不叹江湖岁月深”用鲤鱼抒发人生志向。明代宋璲《春夜辞》“欲寄相思无鲤鱼,月色梨花愁朵朵”描写了春夜心境。
总之,鲤鱼总是以正面形象示人。古有“卧冰求鲤”尽孝的故事:说是晋朝时期的王祥,为了得到鲤鱼献给继母,在寒冷的冬天赤身卧在冰上,最终得到了两条鲤鱼。还有“玉姑化鲤”:讲述的是一个舍身救人的故事。一名叫玉姑的姑娘,决心为民除掉作恶多端的黄龙,在仙女的帮助下,她化身为红鲤鱼,成功杀死了黄龙,自己却牺牲在黄龙腹中。
黄河鲤是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响应党中央号召,加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力度,加快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速度,才是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正途。
(作者单位:中共东明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