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4年12月06日
第A4版:理论与实践

坚持科学思维 深入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

□ 刘华伟

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好“六个必须坚持”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菏泽实际,坚持科学思维、问题导向,全力做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坚持辩证思维,统筹做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体两面,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统筹做好保护和发展,就要把握本质,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高水平生态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必备要素和坚强支撑,可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要坚持节能减排、减污降碳,强化协同增效和提升环境标准,推动菏泽市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转型升级,统筹推进生态保护,提升全市经济发展“含金量”和“含绿量”,降低“含碳量”。同时,高质量发展是做好高水平生态保护的前提,可以为高水平生态保护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技术支持。

坚持系统思维,强化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提升黄河生态系统功能。做好生态保护修复是沿黄区域的首要任务。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系统,聚焦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统筹推进黄河水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污染治理、生态综合整治和采煤塌陷区的综合治理修复等,抓好大保护、大修复和大治理,构筑黄河生态屏障。打造东明—郓城沿黄河绿色生态长廊,并以长廊为纽带,合理布局观光旅游、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把绿色生态走廊打造成生态轴、文化轴、景观轴和经济轴。建设黄河滩区生态涵养带,守牢境内黄河沿线岸线保留区底线,统筹黄河滩区生态空间、产业发展空间、生活功能空间,提升黄河河道行洪、滞洪和沉沙功能,建设集耕地、林草、水系、绿带等为一体的黄河滩区生态涵养带。开展环境污染系统治理,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推进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系统整治,切实增加优质生态环境产品供给,满足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态需求。

坚持底线思维,筑牢黄河长久安然的屏障。立足境内河段“铜头铁尾豆腐腰”的特点,坚持底线思维,聚焦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至上,统筹推进“二级悬河”综合治理,切实提升境内水利工程建设和应急救援能力,做好防洪抢险减灾工作,确保黄河安澜。实施黄河防洪工程,开展境内险工险段、控导改建加固、新建续建工程,改造升级和提升加固较为薄弱的堤防工程,确保堤防安全,守牢“不决口”的安全底线。强化黄河滩区安全建设,对现有的沿黄水利工程进行排查检查,坚决消除水闸和引黄灌区的险情和安全隐患,加强骨干河道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切实提高河道行洪排涝能力,打造汛期防洪安全通道。提升防汛抢险综合能力,严格落实防汛工作责任制,强化预警预报、信息共享、物资保障等工作,筑牢防汛安全防线。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机动抢险能力,不断提升防范应对能力。

坚持创新思维,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谱写黄河文化“菏泽篇”。立足菏泽发展实际,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比较优势,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子。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土地、资本等各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统筹推进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未来产业超前布局,以打造“231”特色产业体系为抓手,着力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产业升级、提质增效。以东明县为试点,立足南北乡镇产业特色鲜明、差异显著的独特发展格局,探索推进“北工南农”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实行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以“不平衡”的发展方式破解发展不平衡,实现县域高质量发展。谱写黄河文化“菏泽篇”,加大对黄河文化资源的弘扬传承、挖掘整理和研究阐释,聚焦黄河文化丰富内涵、历史作用、时代价值,统筹推进黄河文化、旅游、生态等资源的深度融合,搭建平台载体。加强对黄河遗产、历史名存、保留村台等保护、开发利用,留住黄河乡愁,展示黄河记忆。优化黄河文化旅游布局,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黄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依托黄河国家森林公园、水利风景等,创建区域生态旅游示范区,高质量打造生态马拉松等黄河文旅品牌,打造超级文旅IP。

坚持法治思维,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黄河保护。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普法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媒体,如抖音、快手、微视频、公益宣传片,编制歌舞戏剧短视频等,不定期开展法治宣传主题活动、文艺活动、入村入户走访宣传等活动,使依法治河理念深入人心。强化多领域多部门跨区域协作,形成黄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合力。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制定黄河法治保障措施。菏泽境内各县区、乡镇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坚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为基础,把菏泽市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和制度与本地实际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情况相结合,分类制定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条例规章制度,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法治保障。 (作者单位:中共菏泽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