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
第A1版:头版

菏泽进一步细化“施工图”,搭建起“1+N”的全链条人才制度体系——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作为四省交界中心城,菏泽进一步细化“施工图”,搭建起“1+N”的全链条人才制度体系,着力推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着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去年以来,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2.91%,增幅位居全省第一位。在人才的引领下,全市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21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发展到607家。

政策引领

绘制融合蓝图

从一名学徒工,逐步成长为“领军人才”,从业10余年,山东天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天厚”)总经理刘冬和团队曾攻克90多项关键技术,打破电磁屏蔽材料多项国外技术垄断。如今,他和企业荣誉“加身”,山东天厚成为我市新材料产业链“链主”企业,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山东省“瞪羚”企业、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刘冬也被评选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

“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到填补国内市场空白,菏泽的产业链条和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体系,为工程师研制‘大国重器’提供了坚强保障。”一路走来,刘冬深知, 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对人才成长发挥着关键作用。

近年来,我市发挥党管人才制度优势,加大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使用、服务等领域政策创新力度,实施了党委书记人才工作项目,开展了“一部门一品牌”创建活动,编制用好急需紧缺人才、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教育培养“三张清单”,有针对性地向高校、科研院所推送,实现了要素有序流动、政策同向发力。

随着党管人才工作的落实落细,我市瞄准“231”产业体系,签订了1500余个引才项目,引进各类产业人才2200余人,深度合作国内外院士21人,泰山系列人才56人,齐鲁系列人才358人……一组组数据有力反映了我市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成果。

搭建平台

人才展翼高飞

“依托菏泽优质的生物医药产业项目,我们研究的全癌标志物甲基化检测技术成果在菏泽现代医药港成功转化。”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教授于文强介绍。

作为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的“龙头”项目,位于鲁西新区的菏泽现代医药港通过搭建创新载体、实施人才奖励、优化就业环境等措施,吸引高端人才到医药港创新创业,以人才之力助推生物医药产业跑出了“加速度”。

近年来,我市打造了一批多方协同的新型人才发展平台,充分发挥集聚创新资源、服务产业链发展需求方面的作用,牵引带动“四链”深度融合。

——深化产学研政多维合作。加强与我市产业结构高度融合的重点高校院所合作,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共建研发中心、实践基地等合作平台,逐步实现大院大所技术成果与菏泽市技术需求对接的常态化,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促成专家团队将科研成果“打包”转化。

——推动“一企一平台”布局建设。鼓励和帮助各企业加快建设研发平台,形成龙头企业牵头、关联企业参与的协同创新联合载体,推动一家平台多家共用的平台研发模式。今年以来,新增市级人才平台载体59家,“一企一平台”建设覆盖率达72%。

——打造人才效能提升平台。在全省打造了“人才兴菏”“归雁兴菏”等创新创业“菏泽品牌”,推进现代医药港建设,统筹协调“一港四园”融合发展。目前,累计认定在外“人才飞地”和离岸创新平台100余处,备案省级新型研发机构7处。

而今,各类人才发展载体如雨后春笋般在菏泽大地涌现,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

优化服务

满足人才需求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对人才的态度,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温度,更彰显城市发展的高度。

“我来菏泽工作3年了,菏泽人才引进政策福利好、机制活,给了我广阔的平台和施展空间。”鲁西新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储备人才陈鲁欣感慨地说。

2021年7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陈鲁欣来到菏泽工作。2024年,入住菏泽万花湖人才公寓的她笑着说:“菏泽给了我一个温馨的家。”

为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落户菏泽、扎根菏泽、深耕菏泽, 我市不断优化提升服务水平,聚焦打造人才服务“生态圈”,努力让人才感受到“菏泽温度”。依托市委党校成立了“菏泽市人才之家”,整合各类资源,为高层次人才、重点用人单位等提供人才研修培训、资源对接等服务。发挥好菏泽人才发展集团市场化作用,以人才服务为抓手,打造人才产业高地,全力构建人才招引、人才投资、人才服务全链条发展模式。

用“一整套资金”助力创新创业。扩大贷款扶持范围,推动发放创新创业贷款,构建起以“人才贷”为核心的担保贷款体系,向高层次人才自主创业、科技型企业项目实施、规上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等提供精准服务,保障资金链,倾斜化给予更大力度支持;缩短贷款办理周期,提供政策咨询、帮办服务,继续推广“7日快贷”模式,营造创业创新良好氛围。

用“一站式服务”办好关键小事。加强市县联动,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全面落实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制度,提高人才服务效率。加快推行电子“牡丹惠才卡”,进一步扩大“政策找人”“无形认证”机制覆盖面,注重人才落户、子女入学等“关键小事”,真正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

记者 李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