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改推进、新课标实施和新教材使用,我市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树德、增智、 强体、育美等方面的综合育人价值,不断完善劳动教育制度体系, 多方整合开发劳动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认真做好劳动教育“加法”文章。 11月1日,市教育和体育局负责人在全省中小学劳动教育观摩交流活动中作典型发言。
强化课程建设 抓牢课堂教学主阵地
菏泽市第一实验小学依托校园“三园三室”开发了《牡丹花匠》《曹州耿饼永传承》等校本课程。成武县郜城第二实验小学结合“二十四节气”创新实施语文课劳有所文、数学课劳有所得等《劳有所获》系列课程。
市教体局针对不同学段和不同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构建“1+1+X”课程模式,即开齐、开足、开好每周1节的劳动教育课和每学年1周的劳动教育周,注重多元融合和学科渗透,结合牡丹文化、黄河文化等资源,开发了一批项目化、沉浸式、具有菏泽本地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积极拓宽劳动教育实施渠道,把劳动教育穿插在主题班会中,融入到社团活动里,扩展到学校的角角落落,不断增强劳动教育课程的趣味性、实用性和实效性。
强化家校协同 凝聚劳动教育合力
以家庭为基础,坚持家务劳动常态化,科学设置整理房间、打扫卫生、器具维护等家庭劳动实践作业,指导和引导家长做好学生的榜样示范,积极为学生创造劳动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生活能力和家庭责任,让千万个家庭成为千万个劳动教育基地,走出“在学校做劳动小能手,回到家当甩手掌柜”的困境。
以学校为主导,坚持学校劳动制度化,将劳动教育纳入“大思政” 和文明校园创建体系,借助校园、教室等落实卫区每日清扫、文明班级、文明宿舍评比制度,利用雷锋纪念日、 植树节等节日,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社团活动、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等,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塑造劳动品质。
强化基地建设 拓展劳动实践场所
市教体局挖潜校内资源,打造特色劳动实践基地,盘活闲置校舍,打造综合劳动实践基地,借助社会资源,打造校外社会实践基地。
推动学校利用好校内空地资源,将校园边角建设成“微农场”“本草园”“萌宠乐园”等种养殖特色劳动实践基地。如牡丹区都司镇白刘庄小学在“班级责任田”里开展了太空丝瓜栽培实验活动。曹县汉江路小学、曹城镇第四小学在教学楼顶层开发了近2000平方米的“空中基地”。
坚持“教育资源服务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合校并点”闲置校舍,让闲置校舍重获“新生”。巨野县以学区为单位打造供本学区乃至巨野县学生使用的综合劳动实践基地,开辟劳动试验田,设置食育工作坊,创办非遗工作室等,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开展“干货满满”的劳动实践活动。
积极整合社会公共资源,通过职业体验、志愿服务等形式,将劳动空间延伸到社会,把社会当基地,把社区当课堂,形成“农业+”“工业+”“科技+”“服务+” 多形态实践基地群。截至目前,共打造市县级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07处,实现场域互通、资源互联、全方位的劳动育人效应。
我市还建立起了市县专兼职教研员、学校专兼职教师、校外特聘教师3支劳动教育人才队伍。同时,坚持抓常出新,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建设市县级劳动教育特色学校309所,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记者 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