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沿黄九省区,并在上中下游主持召开3场座谈会,专题部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其中,2021年10月,总书记考察黄河入海口并在济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地处黄河下游,工作力争上游”。三年来,山东坚持以绿为底、绿色先行,把走在前的使命担当,化作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在生态保护、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等方面,蹚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黄河山东段长628公里,占黄河总长度的11.5%,从菏泽市东明县入境,流经济宁、泰安、聊城、济南、德州、滨州、淄博,在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金秋十月,大众日报携手菏泽日报、济宁日报、泰安日报、东营日报等山东16市党媒,联动开展“行走黄河”大型全媒体报道。采访团队从东营黄河入海口出发,溯流而上行走黄河沿线,突出“绿色先行”主题,全媒体记录呈现山东沿黄9市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东营:从一株草看黄三角生态系统恢复
深秋的黄河入海口,大片的盐地碱蓬呈现出饱满的红色,一幅“红毯迎宾”的画卷从眼前铺展开。这得益于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近年来下大气力推进的生态修复。
“这3.1万亩盐地碱蓬是咱们今年种下的,现在看达到了预期效果,长得不错。”看着眼前的“红地毯”,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科研中心主任周立城说,“盐地碱蓬给底栖生物营造了一种觅食、栖息、繁育的环境,起到了改善生态、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的作用。”
现在的保护区内,原先被互花米草侵占的区域,盐地碱蓬、海草床、芦苇渐次回归。火红的盐地碱蓬连成片,近岸硬地上,螃蟹壳、牡蛎壳、白蛤壳俯拾皆是,鹭类、鹬类鸟儿在远处时起时落。为更好地做好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保护区探索构建湿地水系大循环系统,形成“河流水系循环连通、原生湿地保育补水、鱼虾生物繁衍生息、野生鸟类觅食筑巢”的生物多样性湿地。
近年来,东营还通过实施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林木培育等多个专项生态修复工程,初步形成了以黄河入海口为重点,以沿黄生态长廊为骨架,以生态林场、湿地公园为点缀的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格局,有力促进了黄河三角洲“河—陆—滩—海”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淄博:“靠着晒太阳,俺村的光伏项目年收入过百万”
10月17日,淄博市高青县黑里寨镇油马村村民赵凤华忙完手头的活儿,习惯性地掏出手机,打开光伏精灵客户端,查看自家光伏板的运行状况。
赵凤华家是第一批“吃螃蟹”安装太阳能光伏板的农户之一。“一开始我们心里真是没底,毕竟投资不算小,尽管国家有政策支持。我们投资了46400元,安装了42块光伏板。没想到这收益还挺稳定,平均每年能有一万多块钱进账。”
与马杭州自掏腰包安装不同,宗春英家的房顶虽然也安装了光伏板,却是由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出资。她每年能拿640元的“房顶租金”。收益虽相对较少,可宗春英却很知足。在油马村,像宗春英家这样安装光伏板的共有118户。
“靠着晒太阳,俺村的光伏项目年收入就过百万元。”油马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长海兴致勃勃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村里通过光伏项目累计发电273万度,相当于燃煤0.12万吨、耗水1.23万吨的发电量,共收入107万元。除去还贷款,村集体实现了17万元的收益。”
村集体收入增加了,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但最让马长海得意的却不是这个。“全村年均用电不过200余万度,光伏项目的年发电量足够覆盖,也算是间接实现了‘零碳乡村’的目标。”马长海说,等光伏政策更加灵活后,他们会适时跟电网商议调整并网政策,合理配置储能,以实现真正的“零碳乡村”目标。
滨州:对虾养殖越来越成了一门技术活
10月16日,滨州市博兴县乔庄镇东冯村对虾养殖户冯春峰,一大早就在虾池边等着从保定市过来的“收虾客”。今年他承包了近十个虾池,眼下“第二茬”对虾到了收获的季节。
“我们这里地势低洼,盐碱地多,没开发之前,这些虾池就是盐碱地。”冯春峰说,盐碱地除了长碱蓬和芦苇,几乎不长别的。冯春峰养殖南美白对虾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当天能捕捞3个虾池,平均产量1500斤,每个虾池能有2万余元的收入。
博兴县紧邻黄河,有大片的盐碱地。“盐碱地开发成虾池后,盐度适中,非常适合南美白对虾的生长。”东冯村党支部书记张文生说。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改进,东冯村也开始探索高效、多品种养殖,改进推出与养殖相配套的大棚保温等技术,增加了产量和效益。
一个个虾池成了村民们的“聚宝盆”,对虾养殖成了东冯村的闪亮名片。目前,东冯村的对虾养殖户多达42户。
东冯村只是乔庄镇“靠水吃水”的一个缩影。自2001年试养南美白对虾以来,全镇已发展出45个养殖专业村,3200多个养殖户,养殖面积由最初的800亩扩展到3.5万亩,共有1.2万个标准化池塘;产量由亩产200公斤提高到740公斤,年产值达到13亿元。
现在,博兴对虾已成为全国首批名特优新品种目录产品,2023年被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产品精品培育计划。
德州:黄河岸边,有一个“生态法庭”
深秋时节,德州齐河黄河水乡国家湿地公园内,林水相依,草木葱茏,水鸟翔集,环颈雉、野鸭等鸟类随处可见。
“这里还藏着个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示范基地呢!”近日,齐河县人民法院黄河生态城人民法庭副庭长张杰介绍,该基地2023年11月正式挂牌成立,是山东省首个以“黄河生态”命名的法庭,审理的涉黄河生态案件包括环境污染、非法狩猎、非法砍伐等多种类型,而案件中涉及的无法直接修复的环境功能性损失,全部在这里进行替代性修复。
在这里,替代性修复的方式有很多种。2023年,张某荣、焦某玉非法捕捞水产品案通过增殖放流的方式进行补偿性修复。该案中,张某荣、焦某玉在禁渔期内于赵牛河内,自行使用电瓶改装的设备电鱼,非法捕捞鲫鱼、黑鱼等野生鱼类197条。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张某荣、焦某玉自愿认罪认罚,并主动提出希望通过增殖放流的方式弥补受损的生态环境。
“刑罚只是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守护绿水青山才是最终目的。”齐河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磊说,自成立以来,黄河生态城人民法庭审理环境资源类案件220件,既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也注重通过司法手段推动受损生态环境的恢复,以法治护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济南:起步区项目建设用上会发电的玻璃
10月15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零碳智慧产业园项目材料样品间内,项目总监张洋拿着一块带有一条条深灰色细线的特殊玻璃,对记者说,这种碲化镉光伏发电玻璃能够在满足20%—40%透光率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率发电。该项目将安装500多块光伏发电玻璃,年发电量可达10万度,将有效补充运行中的绿电需求。而这种光伏发电玻璃,就是山东温声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声玻璃)生产的。
“大家往往都觉得玻璃生产是传统产业,其实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个行业也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我们生产的光伏玻璃一平方米每小时的发电量达0.25度,高端节能玻璃的节能指数更是普通玻璃的5倍。”温声玻璃公司执行总经理张旭东说,从普通单片白玻璃,到普通中空玻璃,再到LOW-E节能玻璃,玻璃生产技术一直在迭代更新。2019年,他们的研发团队突破玻璃发电技术瓶颈,成为我省第一家BIPV发电玻璃生产企业。
“从事玻璃深加工近30年,绿色低碳一直是我们的发展方向。”张旭东说,公司的发展理念,与起步区这座绿色新城的发展定位非常契合。
济南起步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中应运而生,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目前,起步区在建绿色建筑约1400万平方米,同时大力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已建、在建超低能耗建筑项目约22万平方米。
聊城:一株艾草,带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从聊城东阿县大桥镇郭口村出发,沿黄河大堤行驶,就来到了“沿黄九品·品品连乡”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一个小村庄——东阿县铜城街道艾山村。
“以前,村里没有人把艾草当成宝,直到看到不少城里人专程来摘艾草,他们才萌生了发展艾草产业的念头。”东阿“九顶莲花艾”助农项目合伙人张辉说,“我们专程去河南学习,发现艾草可以做上千种产品。”
据介绍,东阿县持续聚焦57公里黄河沿线,重点打造“沿黄九品·品品连乡”“鱼山梵韵·七星诗章”“金牛古邑·莓好甜园”沿黄三个示范片区,加快形成“休闲农业+特色人文+名山古村”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如今,东阿县打造了集艾草体验、牡丹观光、黄河文化、传统民宿于一体的艾山风景区,艾山村也已成为省重点康养旅游村。“随着多业态的引入,艾山村文旅融合发展的势头强劲,逐渐成了旅行团、研学团、骑行团的目的地。”艾山新村党委第一书记王同旭介绍。
泰安:新能源汽车赛道,一家传统齿轮企业的转型
日前,走进新泰市的山东润通齿轮集团有限公司2号生产车间,只见自动化机械手臂灵巧挥舞,精准高效地执行着生产指令,产线上变速箱齿轮、差速器壳等产品陆续下线。
在一条由四台机器组成的半轴齿轮自动化生产线旁,只有一名工人在忙碌。“放在以前,这条线至少需要八个人。”公司办公室主管李霞说,通过数智化改造,高科技设备已成功取代部分传统的人力操作,成为生产线上的“得力干将”。据了解,该车间共有35条智能化生产线,100名工人每天能生产4万余件产品,要在以前,完成同样的工作至少需要500人。
更为关键的是,润通齿轮的数智化改造,让企业生产的减速齿轮齿向精度由原来的六级提高到四级。据了解,从齿轮的上端到下端,平行误差不超过0.7微米,按照国标来说就是四级精度,已经达到0.1微米,属于航空齿轮级别,实现行业领先。这一改变,为企业成功打开了新能源汽车市场。
现在,企业生产的纯电动商用车齿轮已经批量生产,成为中国重汽、广西方盛、苏州绿控等国内新能源商用车巨头的战略供应商,企业每年从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创收5000多万元。今年,润通齿轮正向“单项冠军”发起冲刺。上半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6亿元,同比增长17.1%。
济宁:出发!“船四代”驾驶集装箱船通江达海
“出发!”近日,随着对讲机里传出一声指令,一艘满载着2000多吨化肥的集装箱货船慢慢驶离济宁龙拱港,沿京杭大运河一路向南驶去。“原先,从济宁到长江要过13道船闸,一个单趟跑下来,最快也要半个月,一年到头还跑不了10趟。”驾驶舱内,33岁的“船四代”段义宝向记者介绍,“如今,货船7天直达上海。”
改变,源于济宁在现代港航物流上的突破。据龙拱港调度指挥中心技术员蒋帅介绍:“如今,在港机设备远控、港口无人驾驶、5G全场景应用等方面取得多项首创成果,已建成国内首个内河全流程自动化集装箱港口。”
“从前装满一船货需要七八个小时,现在只用三个多小时,省时又省心。”段义宝说。
当前,济宁着眼发展通江达海大物流,一体推进港口、物流、贸易融合发展。济宁港物贸网络已覆盖全国20个省份100多个城市,国际物流贸易拓展至荷兰、越南、泰国等10余个国家。
“航线联通世界,货源自然更广。”段义宝感慨,以前运输以内贸为主,如今外贸的船单越来越多,一年下来能跑20趟,收入也更加稳定了。
夕阳西下,船行不止。憧憬着更好的将来,段义宝开足马力,货船在橘红色的运河上留下一道闪亮的航迹。
菏泽:黄河鲤鱼“跃”出“致富路”
东明是黄河入鲁第一县,依托黄河故道荒洼地资源和水资源优势,在东明县“北工南农”南部功能区兴农强农计划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下,初步形成了具有滩区特色的养殖发展模式。
“黄河鲤鱼鳞金黄、尾淡红,刺少,肉质鲜美肥嫩,营养丰富,可红烧、醋熘、笼蒸、清炖,是设宴聚餐、请客送礼之上品。”10月22日,在东开金滩生态农业科技产业园黄河鲤鱼养殖基地,养殖户张旷原介绍,“我手里这条大约2斤,价值不到100元,特殊包装充氧后,保证3天不死,包邮到家。”
沙窝镇地处黄河滩区,水资源丰富、生态优良,是水产养殖的理想之地。张旷原介绍,该基地现有养鱼塘30多个,养殖黄河鲤鱼26万余尾,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东明东开开发投资集团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合作,选育黄河鲤鱼新品系,促进东明黄河鲤鱼产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带动沿黄各市对黄河鲤鱼这一物种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近年来,随着黄河滩区生态治理和保护的深入推进,滩区水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截至目前,东明县水产养殖面积达4.05万亩,全县累计渔业产量8846吨,渔业总产值16188万元。现有标准化池塘养殖、大水面网箱养殖、温室大棚设施养殖、综合种养、水库等养殖模式以及观赏鱼、休闲渔业等新发展模式。
文/图 记者 李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