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耀眼的时代。这个时代诞生了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文士武将灿若繁星。唐代之所以能够在政治、文学、军事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与发达的经济不无相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相关管理人才,更重要的是怎样发挥人才的作用。而在唐代,菏泽人刘晏就是当时最有名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
无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都对刘晏做了专门的传记,对他作出了相当高的评价,书中详细记载了刘晏的生平。刘晏(716—780),字士安,曹州南华刘堌人。唐代的曹州南华县治所在今菏泽市西北四十余里的李庄集一带,南华县原名为离狐县,于唐天宝初年所改。这样看,刘晏出生时县名还是离狐县,南华县应是史书编辑人以自己时代地名所记,即“今地名记古地名”,刘晏应是离狐县人。从刘堌这个地名来看,刘晏家乡应有堌堆存在。菏泽各县区堌堆数量众多,历史非常久远,现如今鄄城县郑营镇有刘堌堆村,其堌堆约有五亩半大小,但经过千年的风云,已没有证据能确定其家乡村落具体地点。
浩浩黄河水孕育了他这样一个旷代英才,在史书中留下了浓重一笔。在历史上,这样的特殊人才是非常罕见的,刘晏这样的人才从童年时期就开始显露才华。在《三字经》中就有“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晏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的描述,那么,刘晏又是怎样被称为神童并当官的呢?
刘晏的家族源自汉楚元王之后,从彭城迁来,他的曾祖刘郁官至弘文馆学士;他的父亲祖父担任过县令、县丞;他的大哥刘昱担任大理司直,二哥官至潮州刺史。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世家,而且幼时正值开元盛世,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非常好,一斗米才十三钱。刘晏从小生活优渥,饱读诗书,六七岁即能为文。在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唐玄宗李隆基从洛阳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途经濮州。当时濮州治所在鄄城县旧城镇,玄宗在此驻跸,还不满九岁的刘晏就写了一篇关于歌颂皇帝封禅泰山的文章献给玄宗。玄宗很奇怪这件事,以为文章有人代笔,故意让一个小孩来博取名声。就命令宰相张说考试一下刘晏是不是真有才华。张说试后,奏报玄宗说:“这是国家的祥瑞。”玄宗于是任命刘晏为太子正字,也就是掌管和校勘图书典籍的官员,从九品,这说明刘晏的知识已经到了非常广博的地步。这样说来,《三字经》中说刘晏七岁就当官的说法有误,或许《三字经》是为了激励儿童吧!由于玄宗的召见,公卿大臣们都纷纷邀请刘晏去做客,交谈之下,发现刘晏是真的聪明,就把他称为“神童”,名动一时。
唐天宝中期,大约在749年,33岁的刘晏任夏县县令。别的县收缴赋税都非常困难,但他没有督缴过赋税,但老百姓缴赋税却没有超过期限的,都能按期缴税。关于刘晏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记载。经笔者查阅资料,唐初,实行租庸调税法向百姓征税,男子21岁至59岁为丁,每丁授田100亩,每丁每年交粟二石,称为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为调;每丁每年服徭役20天,如不服役,每天用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抵缴,称为庸。但因为当时土地兼并,每丁并不一定拥有同等土地,这就给征税带来困难。
据笔者考证,让老百姓主动缴税,刘晏主要采取了两种办法,一个是用人,也就是如今的人力资源管理。他说过:“士有爵禄,则名重于利;吏无荣进,则利重于名。”意思就是官员有职务俸禄,所以看重名誉高于利益;基层具体办事的小吏因为不能提拔升迁,所以看重利益要高于名誉。科举制度下,基层小吏不能靠勤奋工作或者廉洁自律提升做官,所以,他们看重利益。刘晏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充分发挥基层文人、小官吏的作用,选择那些机敏能干的人担任小吏,收缴赋税分工负责,给他们增加相应的俸禄和工作回报,也就是如今的绩效工资,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这一点,从《资治通鉴》中就可见一斑。该书记载:“(刘晏)常以为‘办集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至于句检簿书,出纳钱谷,必委之士类;吏惟书符牒,不得轻出一言。’”刘晏在夏县就是这样做的,可以视为他开发基层人力资源的一个萌芽。
其二,刘晏把爱护老百姓放在了重要位置。他的理念就是“理财常以养民为先”。没有百姓,赋税就无所出。在这一点上,做地方官,就要首先留住百姓,不能使他们流离失所。于是,刘晏在任职的时候,体察民情,雨雪旱涝都及时掌握,遇到灾害,只要有苗头,还不等发展到严重的地步,他就向上级申请免除赋税,该救助的及时赈灾。粮食如果丰收了,就高价收购百姓的粮食,防止谷贱伤农。粮食歉收时,就把官仓的粮食平价卖给百姓以养民。同时,对没有钱来买粮食的农民,他还采取用官仓的粮食换农民制作的器物供官府使用的办法,多余的器物,就运到粮食丰收的地方卖掉,又把器物变成了粮食运回来,这样,就保障了农民中的手工业者的生活,也增加了粮食流通力度和财赋收入。据传说,在夏县,刘晏就是让老百姓利用本地出产竹子的特点,把竹子加工成各类竹器以换取粮食度过荒年的。
就这样,在夏县县令任上,刘晏靠着一手抓“人力资源管理”,发挥基层人才的作用;一手抓经济事务方面的各项改革,让老百姓得到了休养生息,百姓收入和县里的财政都增加了,取得了“未尝督赋,而输无逋期”的好局面。这些成绩让刘晏取得了重要的治政经验,展现了他的能力和才华,也为他以后治理国家经济打下了良好基础。 文/图 张长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