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4年10月16日
第A6版:文学副刊

不朽的丰碑

——写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60周年之际

□ 陈永华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习近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被世界舆论称为二战之后最具影响力的这一重大事件,不仅宣告了超级大国核垄断时代的结束,而且为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拉开60多年前攻克“争气弹”的历史帷幕,依然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危机时刻的伟大抉择

中国是火箭的故乡。

早在10世纪,宋人冯继升造出世界上第一个以火药为动力的飞行兵器——火箭,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原始火药火箭。14世纪末,明人陶成道在其基础上设计了飞行装置,成为现代火箭技术的先导。

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不是中国人研制的。

1945年7月16日,美国第一次核试验在阿拉默莫戈多进行,当天美国官方发布的公报是:一座装有大量烈性炸药的军火库发生爆炸。

对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来讲,认识原子弹这个可怕的怪物,是从日本广岛、长崎开始的。

1945年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上空投掷一颗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蘑菇云下瞬间一片废墟、遍野横尸……3天后,一个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毁灭长崎。

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是由1945年两颗原子弹爆炸,而分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阶段。广岛和长崎的两声轰响,敲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丧钟,随之拉开了核军备竞赛的序幕。

核爆炸的音响成了白宫的外交语言。美国此后每当碰到强硬的对手时,总是暗示不听话就让你吃“蘑菇弹”。1953年,美国曾想用核武器攻击中国的抗美援朝部队。1954年,美、英等国曾考虑用核武器进攻中国。1958年台海危机时,美国挥舞“核大棒”,对我国进行赤裸裸的核讹诈、核威胁,美军内部有人甚至扬言要把厦门变成第二个广岛……肆无忌惮的程度,令人发指。

中国研制原子弹是核讹诈逼出来的。

1955年元月15日,中南海,丰泽园。

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在这次高层绝密会议上,毛主席坚定地说:“出兵朝鲜我想了三天,要不要搞原子弹我想了三年,结论是两句话:一,原子弹一定要搞;二,既然要搞,那就早搞。”

这一天,被记录为“中国下决心启航研制核武器的起始日”。

如果说美国对新中国的核威胁、核讹诈是一个梦魇,那么,新中国成立之初与苏联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却使中国感到了来自苏联援助的丝丝暖意。然而,正当中国汇聚磅礴力量,倾全国之力锻造原子弹这一镇国利器时,苏联出于本国利益,提出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遭拒绝后“翻脸了”。

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中苏关系开始恶化。233名核领域专家撤走了,数十个协定和数百份合同撕毁了,一些重大科研项目半途停滞,一些厂矿停工停产,一些正在建设的“半拉子”工程被迫下马,苏方原已运到满洲里对面口岸的原子弹模型又转运回程……

外界普遍认为,苏联一系列“卡脖子”举动被认为是对刚刚起步的中国核工业的毁灭性打击,断言中国的核技术研究将由此陷入“真空状态”,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

中国需要和平,但和平需要盾牌。

“中国人要搞核武器将会连裤子都没得穿”的恶意嘲讽,深深刺痛了中国人那种“不怕鬼不信邪、不言败不服输”的民族尊严,豪情壮志再次从内心深处迸发。在内外“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的恶劣处境中,担当“596”这一庄严任务的科研人员和干部职工发誓“就是用手抠、用牙啃,也要造出中国的‘争气弹’”。

“596”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它是1959年6月苏联致函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技术资料的时间。

为了记住这个特殊的日子,后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工程的代号就确定为“596”,核武人还冠予它一个提气的名字——“争气弹”。

对亲历原子弹研制那段非凡历史的人来说,“596”工程、“搞出原子弹,挺直腰杆子”,就不仅仅是一个代码、一句口号,它更是一个民族的坚定信念——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雄伟的志向和不屈的精神,支撑中国人向着核武器的科技高峰攀登。至此,中国研制原子弹、导弹的大幕徐徐拉开。

历尽艰辛的伟大壮举

从青海省西宁市往北行驶102公里,进入海晏县辖地一个高山环绕的天然牧场,这便是闻名中外的金银滩草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在此诞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含义。拉开60多年前金银滩那段风雷激荡的历史帷幕,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1958年秋天,经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批准,确定青海省海晏县1170平方公里的金银滩草原,为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对外简称国营二二一厂青海矿区。

金银滩瞬间在中国的地图上消失了。中国的精英科学家向这一伟大的事业聚集。邓稼先、朱光亚、郭永怀、程开甲、王淦昌、彭桓武……一颗颗璀璨的明星从自己已成为业界翘楚的科研领地神秘消失,又在被打上“绝密”烙印的地方隐姓埋名。

从朝鲜战场归国的志愿军19兵团数千名工程兵将士,还没有来得及掸落身上的征尘,便接到西进草原的命令,曾在抗美援朝战场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士们,再现决胜金银滩、鏖战白骨山的特殊战场。

对成千上万个核盾铸造者来说,金银滩草原壮美秀丽,同时也充满了挑战和考验。每位亲历者在回忆他们开拓这片土地的经历时,都会提到高原缺氧、严寒、紫外线,并清晰记得基地创业初期的“标配”:破羊圈、地窝子、帐篷、青稞面……

时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李觉将军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院第一任院长,他到任后下达的第一道命令:把新建的楼房给科技人员,干部一律住帐篷。

“三顶帐篷”起家,开启核武器创业的篇章。原本空旷的草地上,一座座厂房、试验室拔地而起,柏油路、发电厂、采石厂、烧砖窑厂、柴油机房陆续建成,无数精英骨干开始穿梭忙碌于这座“军事城堡”。

就在原子弹研制需要加大投入的关键当口,我国连续三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出现了空前困境……粮食短缺,饥饿如影随形。残酷的现实引发种种歧见,原子弹研制是“上马”还是“下马”,引发激烈争论。这种争论一直带到了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陈毅等几位老帅认为坚决不能停。“中国人就是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要饭的也得有根打狗棍”,陈毅元帅、张爱萍将军的这些话,一直流传至今。

也许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才能使我们在几十年后的今天,能够领悟当年新中国的领袖们下决心搞原子弹的韬略。紧要关头,毛泽东主席再次力挽狂澜,做出“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的英明决策。

一场举全国之力攻关“596”大会战就此形成整体合力!

1962年前后,“勒紧裤腰带”搞原子弹成了真实写照,各种援助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一线,各民族汇聚的力量在大西北延伸。中国科学院、地质、冶金、机械、化工、电子、石油、建工、轻工、纺织、公安、交通等26个部委和20个省市自治区的900多家工厂、院校、科研单位,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草原大会战”。

沉睡数千年的戈壁荒原、深山密林被一支支神秘的大军唤醒,在青海金银滩草原、新疆马兰戈壁深处、北京长城脚下17号工地,一派争分夺秒、热火朝天的景象……理论计算、爆轰试验、中子源、炸药工艺与自控系统研制等方面攻关不断传来喜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又一次在最危难的关头闪耀最灿烂的光彩。

1964年6月6日,晨曦微露之际,二二一厂六厂区614工号的试验中心,举行了决定性的“596”全尺寸1∶1爆轰模拟试验,这颗“准原子弹”试验结果完美,标志着“草原大会战”胜利收官。

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由此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核国家。新华社对外发表声明:“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如果说1949年的开国大典是共和国大厦的奠基仪式,1950年抗美援朝是“立国之战”,那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则是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重要标志,同时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开新图强的伟大征程

岁月如流,往事悠悠……

1995年5月15日,新华社发布消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全面退役。该基地曾为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做出历史性贡献。昔日的“青海矿区”从此揭开神秘面纱,化身西海镇,成为青海省海北州政府所在地。

喧嚣热闹的草原又恢复了往日世外桃源般的美丽宁静,早已散去的“蘑菇云”尘烟成为历史的记忆,代号“596”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也定格为不朽的史诗。

中国的“596”工程参与人数迄今并没有精确的统计数字,一般认为不少于30万人。在原子弹爆炸试验过程中,有那些被历史铭记的两弹元勋,也有一大批参试人员默默地付出。出于国家保密需要,他们为我国的原子弹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甚至为此献出年轻的生命。受条件所限,具体数字已无从知晓,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共和国的脊梁!

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人民不会忘记他们,是因为我们深知空谈误国、骄奢误国、贪腐误国,唯有铭记历史,如往昔般不畏艰险、众志成城、实干兴邦,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在内忧外困的绝境中,成功研制、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由此改变了世界格局,奠定了东方大国的地位。核武器事业开拓者以实际行动践行“祖国高于一切,忠诚使命重于一切”的誓言,艰苦创业,形成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在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定格为永恒的坐标,成为一个民族拼搏奋斗的精神图腾。

这,才是决定中华崛起、磅礴伟力的致胜密码。

轻轻流过金银滩草原的麻皮寺河和哈利津河作证,蓝天白云依旧,许多楼宇依旧,只是转换用场,换了主人。芳草萋萋,鲜花遍地,湛蓝的天空飘着洁白的云朵。厂区公路边大片盛开的油菜花依然金黄炫目,空气中带着清甜的芳草气息,鸟儿的鸣唱婉转动听,牛羊悠闲地在草原上游移。

而今,驱车驶入西海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巍峨雄壮的退役纪念碑,这座巨大的花岗岩石碑高约25米,碑体呈黑色,四棱台形。纪念碑正面是张爱萍将军题写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几个鎏金大字。碑顶上镶嵌着一颗银色的球体,复刻了我国第一颗于此试验成功的原子弹。球体下方,是棕色的盾牌和展翅欲飞的和平鸽。

退役后的“原子城”被青海省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原始风光与高科技厂房、武器与和平、生命与死亡在这里静静融合,像一个碧水蓝天的不老情人,令那些曾经在此战斗过的“草原人”,无论身在何方,时刻都为她魂牵梦萦,感慨万端,为那一段饱含自豪与骄傲的记忆,为那一串饱蘸眼泪和鲜血的故事,为那深沉的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以及对科技的不懈探索和对和平的不懈追求。这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记忆,也是为人类和平、进步、发展的伟大梦想建立的不朽功勋。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那段风雷激荡的辉煌岁月,虽然过去60多年,但党和国家从来没有忘记那些做出重要贡献的人们。中国核武器研制历史不会尘封于档案,让这段特殊经历为世人知晓,让这段光辉岁月为后辈铭记,让“两弹一星”精神得到传承和弘扬,让世人源源不断地从中汲取养分、获得力量,是时代赋予新一代人的责任。

时光洗尽了父辈的青春芳华,却也积淀出一部厚重的红色历史。被称为 “中国原子城”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化剑为犁,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铿锵步履中,愈加焕发出深邃恒久的耀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