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发展的底色是绿色,菏泽城市的本色是生态。
近年来,我市生态环保工作成效显著、亮点频出。今天的菏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数据也为老百姓的直观感受作了最好的注解。据统计,1-8月份,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32,同比改善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指标在全省位列前三;多项指标改善幅度在全省位居前列;全市8个国控断面水质均达到地表水三类及以上标准,优良水体保持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危险废物及辐射安全实现全覆盖监管,环境安全得到切实保障。
守护一片蓝天
“公园里的空气特别清新,花香和草香随风迎面扑来,让人倍感放松和陶醉。”在市区生活多年的赵国防亲眼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化。在他看来,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如今已成为日常生活的“标配”。
作为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我市每年冬春季极易受到区域性污染传输的影响,又因地处黄河冲积平原,为沙质土壤,颗粒物本底值较高,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困难重重。
“为扭转被动局面,我们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摸底,找出问题,对症下药,用铁腕治理污染,千方百计破局。”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二级巡视员权洪涛告诉记者。
保卫蓝天,我市将举措落实在脚下。我市编制了《环境空气质量提升攻坚方案》,划分春季聚焦PM_[10]、夏秋季聚焦臭氧、冬季聚焦PM_[2.5]和重污染天三个阶段,细化出台春季扬尘污染治理措施、夏秋季臭氧污染治理措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措施。实施大气污染工程性、根本性治理,开展低效失效大气污染治理设施排查整治,积极推进木材加工、烧结砖瓦等行业转型升级。
呵护一泓碧水
菏泽因水而名,因水而灵。但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地处鲁南地质带,属高硫高氟区,地下水中氟化物含量较高,再加上地表水源改造不彻底、农田取用地下水灌溉等因素造成氟化物迁移入河,河流水质难以稳定达标。
为重还一泓碧水,我市成立了菏泽市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小组,印发了《菏泽市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2024年工作要点》,形成水环境治理工作合力。系统化治理河流水质的方案,指导各县区分流域制定了16条河流水质保障方案,实行“一河一策”。
权洪涛表示:“环境治理问题之所以难,难就难在要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举措去解决新形势下的环境问题。‘治水’一定要发挥科技支撑。”目前,我市建立了河流水质预警、推送、管理工作机制,建设河流水质自动在线监测设施26处,将全市40家污水处理厂、181家重点涉水企业数据接入智慧环保监管平台,实现对重点排污企业全天候、全时段监管。
“出重拳、下猛药、治源头”是我市抓生态环保的工作作风。今年1-8月份,新建雨水管网31公里、污水管网29公里,15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外排水质达到准Ⅳ类标准,占比达到75%。开展冬春季水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提升、河流水质隐患问题排查整治行动,建立汛期市、县城区积存污水巡查、处置长效工作机制,降低降雨期间入河污染负荷。
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锦甸平铺鸭绿水,白云飞动蔚蓝天。”天气晴好的时候,家住牡丹区的宋明德总是驱车前往七里河湿地公园游玩,接连在微信朋友圈晒图,秀一秀那抹“菏泽蓝”。
多项生态环境指标改善幅度居全省前列绝非偶然。生态环保工作,重在保护,重在时时督导。
我市坚持把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4月23日,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2024年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向各级各部门交办生态环境重点任务320项,全面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今年以来,我市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环保专题推进会议8次。
生态环境治理,不但要治,更要监管。我市全面开展危险废物拉网式起底式排查整治行动,不断完善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全市684家涉危险废物企业、单位完成了信息化智慧监管系统注册备案,有效实现了对危险废物产生、贮存、处置的全过程动态监管。严把建设用地环境准入关,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满足群众和企业生态环境诉求,是全市环保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办好环境信访案件的基础上,我市环保系统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活动,与上访群众面对面交流,倾听百姓诉求。持续实施《菏泽市环境空气质量预警约谈制度》和《菏泽市水环境质量预警约谈制度》,向环境质量排名落后、问题整改不力的县区、乡镇进行预警,督促指导落后县区整改提升。
我市深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建立重点项目环评审批“一对一”服务,实行清单式管理、全过程服务,推动项目依法合规建设。对项目环评办理流程进行优化再造,减少审批层级和办事环节。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成立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积极探索创建“近零碳”城市、社区。同时,创新执法普法方式,提升为企服务质效,推进非现场执法,今年以来非现场执法比例超50%。将“轻罚”“不罚”等法律法规政策纳入“送法入企”服务手册,提升企业法律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厚植绿色发展理念,努力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市正在通向绿水青山的征程上,号角嘹亮,奋力前行! 记者 马源劭 通讯员 夏雪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