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30日
第A5版:理论与实践

发展牡丹产业的菏泽策略

□ 吴光炜 梁栋

牡丹是百花之王,以其外表国色天香的自然之美、内含历史意蕴的文化之美和增添开放动能的活力之美等特征,长期深受世人喜爱。而围绕牡丹所形成的产业更是被专家学者称为经济效益好、社会价值高、生态环境优的现代高端新兴产业之一。为此,作者从实际出发,结合发展趋势,运用现代理论,就发展牡丹产业谈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牡丹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菏泽市创新思维方式、超前谋划规划、集中要素资源,全力推动牡丹种植业、牡丹精深加工业和牡丹营销流通业等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牡丹产业已具规模

菏泽市牡丹拥有9大色系、10大花型、1308个品种,现有牡丹种植、催花切花和盆景栽培等基地30余处,对全国牡丹种植苗木的支持率达80%以上,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花色最全的牡丹生产观赏区。全市牡丹企业已达120多家,涉及牡丹医药、牡丹食品和牡丹日化等行业,开发的牡丹籽油、牡丹饮品和牡丹化妆品等产品已达260多种。2023年,菏泽市牡丹产业实现总产值108亿元,“富贵之花”已经变成“产业之花”“富民之花”和“强市之花”。

(二)牡丹出口成效显著

菏泽市牡丹出口主要以裸根苗木为主,也辅以全植株牡丹出口,每年出口牡丹种苗200多万株,苗木出口率占全国的90%以上,远销德国、日本和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约600余万元,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牡丹苗木出口基地。同时,牡丹绘画作品声名远播。2023年创作牡丹绘画作品120余万幅,远销美国、法国和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产值约10亿元。

(三)牡丹名园特色突出

牡丹大田种植、名园种植和街区种植等,在菏泽市已成为习俗、常态、亮点。尤其是谷雨时节,一望无际的农田里,成方连片的牡丹竞秀争芳,远观锦绣遍野,近看异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菏泽人迭代传承,汇集优良品种,建成了10余个牡丹名园。各园特色鲜明、风格迥异、色艳花香,曹州牡丹园“全”、菏泽牡丹园“新”、中国牡丹园“艳”、绿美牡丹园“醉”、天香公园“雅”、古今园“奇”、百花园“精”、凝香园“香”,身处其中,令人妙趣横生、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四)营销模式创新发展

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营模式,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加了销售数量,让绿色、低碳、健康的牡丹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即通过互联网+电商+直播带货的新方式,在线上获得大数据后,根据消费者需求不断调整、优化、研发牡丹产品;在线下以建设供应链系统和大宗团购、定制服务专线拓宽牡丹产品销售渠道,由就近门店配送上门送货,让消费者安享“一键发送、订货到家、当场验收”的服务。

(五)科技支撑能力增强

新建菏泽牡丹产业技术研究院等20余家研究机构,为牡丹品种选育、产品研发和功效鉴定等科研创新提供了平台支撑,现已取得220余项专利、标准、成果,培育牡丹新品种数量占国内总量的80%。经研发表明,牡丹药食两用,蕊、茎、叶、根等均具有很高的保健价值,尤其是牡丹籽油已发现营养成分60多种,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2%,其中α-亚麻酸42.4%,是橄榄油的60倍,被誉为“血液营养素”和“植物脑黄金”。

(六)影响能力大幅提升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菏泽视察工作时,专门视察了尧舜牡丹产业园,对牡丹产业给予了高度评价;2018年6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合青岛峰会后视察山东的重要讲话中,又专门提到发展菏泽牡丹特色产业,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菏泽市还通过了国家组织的“菏泽牡丹原产地注册”,被评为“中国牡丹城”,命名为“中国牡丹之都”。“菏泽牡丹籽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专用标志,菏泽市被山东省列为三大油籽新开发基地之一。同时,菏泽市还先后举办三十三届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六届世界牡丹大会和四届牡丹赛花会等,搭建了走向世界的牡丹桥,激发了全社会推动牡丹发展的积极性,大幅提升了菏泽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度。

二、发展牡丹产业的路径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菏泽市应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等原则,按照“一心”(全国牡丹融合发展中心)、“两带”(牡丹精深加工带、牡丹文旅康养带)、“三区”(牡丹产业发展核心区、牡丹产业发展示范区、牡丹产业辐射区)的牡丹产业总体布局,全力推动牡丹种植业扩量增收、加工业转型提质、营销业拓展市场,加快打造区域性牡丹产业融合发展高地。

(一)实施牡丹种植扩量增收工程

坚持良种化、规模化、基地化的原则,实施牡丹种植扩量增收工程。一是开展牡丹种质资源普查,进行现有牡丹种质资源研究、鉴定和评价等,提出保护、开发、利用方向。采用引种驯化、远缘杂交、基因编辑与组培快繁等方式,积极培育抗逆性强、目标性状稳定、花色丰富多彩的牡丹优良品种,满足牡丹种植的需求。二是以适应性、分类性、需求性为导向,开展牡丹鲜切花、牡丹盆栽和牡丹催花等分区域规模化种植,加大牡丹容器栽培、技艺栽培和设施栽培等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并抓好牡丹种植设施标准化建设,提高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加快形成牡丹观赏、牡丹种苗和油用牡丹等一批牡丹种植基地。三是结合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强化与黄河河务局的沟通、协调、配合,引导牡丹种植向黄河淤背区、黄河故道和国有林场等延伸,探索立体化、复合化、高效化牡丹种植模式,做好牡丹种植示范试点,以点到线、以线带面逐步扩大沿黄流域牡丹种植面积。

(二)实施牡丹加工转型提质工程

坚持高端化、链条化、系列化的原则,实施牡丹加工转型提质工程。一是强化高端人才等生产要素供给,采用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工艺等,支持尧舜牡丹、龙池牡丹和康普生物等一批牡丹加工龙头企业规模膨胀、技术改造、转型提质,鼓励大型生产企业、投资集团和社会资本等投资、参股、控股牡丹精深加工企业,引导牡丹加工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其做大做优做强。二是推动牡丹精深加工向医药制品、日用化工和营养保健等延伸产业链条,重点突破牡丹提取物产业化工艺、牡丹特膳食品生产和牡丹高端化妆品系列化等牡丹精深加工的瓶颈制约,并抓好牡丹全系列功能性产品开发、牡丹副产品综合利用和牡丹产业循环发展等,加快形成牡丹产业高效、梯级、精深加工利用的示范场景。二是列出时间表,制定路线图,实行目标责任制,采取领导包保、调度通报和要素跟着项目走等机制,重点抓好牡丹籽油全营养成分开发利用、牡丹中药精深加工和牡丹副产物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加快形成策划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确保牡丹精深加工行业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牡丹市场体系完善工程

坚持网络化、信息化、便利化的原则,实施牡丹市场体系完善工程。一是在改造提升菏泽牡丹花卉苗木大市场的同时,着力搭建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菏泽分中心等鲜花销售平台,加快形成集生产加工、仓储交易和冷链物流等于一体的专业鲜切花交易市场,推动菏泽市成为立足周边、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牡丹鲜切花集散地。二是积极对接阿里、京东和河马等线上平台,加快建设牡丹产业大数据信息平台、牡丹产品交易平台和网上牡丹产品市场等。要通过网上信息平台、技术平台和交易平台等展销,提高牡丹产品与消费者见面率,进而拓宽牡丹产品市场销售渠道。三是鼓励牡丹企业对接商超、餐饮和酒店等消费窗口,设立牡丹产品零售店、专卖店、连锁店,也可借用其他油品、工艺品和医药保健品等销售网络经营牡丹产品。同时,充分发挥牡丹协会、各类商会和产业联盟等民间团体作用,开展牡丹产品集中推介营销活动。

(四)实施牡丹产品出口创汇工程

坚持国际化、市场化、便利化的原则,实施牡丹产品出口创汇工程。一是借助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世界牡丹大会和牡丹文化国际传播中心等平台,在继续巩固美国、德国和俄罗斯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拉美、东欧等新兴市场,并重点开拓“一带一路”“RCEP”市场,着力拓展牡丹产品国际市场空间。二是推进跨境电商平台、中小企业国贸平台和境外营销网络等建设,并鼓励牡丹企业在国外设立品牌推广中心、产品展示中心和仓储配送中心。支持牡丹企业发展新型外贸业态,着力提高牡丹产品贸易便利化水平。三是引导牡丹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和法兰克福国际礼品展等境内外重点会展,组织牡丹企业到南非中国商贸城等已建成的国外交易市场设立摊位,展示产品,推销产品。同时,还要推动全植株牡丹出口,以及牡丹医药品、牡丹日化品和牡丹食品等出口,以提高牡丹产品出口创汇水平。

(五)实施牡丹旅游提档升级工程

坚持精品化、多样化、配套化的原则,实施牡丹旅游提档升级工程。一是采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大对牡丹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力度,重点抓好曹州牡丹园、中国牡丹园等一批牡丹集中观赏景区的改造升级、功能完善和设施配套等,加快形成牡丹旅游的“打卡地”。二是要对牡丹大田种植区、牡丹精深加工区和牡丹产品销售区等,明确牡丹旅游定位,规划牡丹旅游线路,设计牡丹旅游标志,重点抓好牡丹种植业旅游示范区、牡丹精深加工业旅游示范线和牡丹产品销售业旅游示范点等建设,加快打造牡丹旅游新模式。三是强化牡丹旅游与红色文化、黄河文化和水浒文化等特色文化的有机结合,推出牡丹一日游精品文旅线路;同时,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机遇,用足用好用准国家一系列支持政策,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牡丹生态旅游示范区。

(六)实施牡丹文化保护传承工程

坚持引领性、人文性、载体性的原则,实施牡丹文化保护传承工程。一是抽调精干人员,组织专业团队,强化要素保障,深入挖掘牡丹文化的悠久历史、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等,尤其是牡丹诗歌、牡丹书画和牡丹专著等,使其发扬光大、彰显功能、服务社会。二是推动牡丹饮食、牡丹催花和牡丹刻瓷等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聚焦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传承群体,结合牡丹节会获奖作品,开发工艺精致、价值高端、融入牡丹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如富有牡丹文化元素的产品LOGO、外包装和伴手礼等。三是在继续办好世界牡丹大会、牡丹赛花会、花开盛世“中国牡丹之都”卓越贡献奖和牡丹系列奖项评选活动等的基础上,抓好中国工笔牡丹画研究院、七里河牡丹文化长廊、牡丹博物馆等一批“硬件”的规划、建设和运营,并积极开展牡丹摄影比赛、牡丹诗歌朗诵和牡丹文化展演等活动,着力把牡丹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

三、发展牡丹产业的政策措施

就菏泽市而言,打造牡丹产业融合发展高地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具有周期长、困难多、涉及面广等特点,故其既要有高效可行的路径,也要有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才能确保真正落到实处。

(一)建立健全协同推进机制

一是健全机制,充分发挥市牡丹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职能,由其具体负责统筹、协调、推动牡丹产业融合发展工作。二是把打造牡丹产业融合发展高地作为全市科学赶超、后来居上、居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其出现的问题、困难和矛盾等。三是各县区要因地制宜制定好打造牡丹产业融合发展高地规划计划,市级相关部门也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创新的思维、超前的谋划、一流的运作,努力打造牡丹产业融合发展高地。

(二)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一是围绕完善牡丹产业科技创新体系,重点抓好中国牡丹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牡丹药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牡丹籽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山东省科学院菏泽分院、菏泽学院牡丹学院、菏泽牡丹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牡丹科研联合攻关,解决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二是推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菏泽现代医药港和尧舜牡丹产业园等打通“产、学、研、金、服、用”创新链条,并探索“科研机构+骨干企业+产业园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有机合作的新模式,实现科技创新质效双提高。三是强化牡丹精深加工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研发,并建立α-亚麻酸、丹皮酚和芍药苷等绿色生产技术规程;开展牡丹籽粕、牡丹花瓣和牡丹枝叶等副产物功能功效研究,开发牡丹活性成分美白、抑菌和降血脂等方面产品;同时,抓好牡丹药用机理研究,开发牡丹中药制剂等产品,推动牡丹产业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

(三)积极拓宽筹资融资渠道

一是认真研究国家、省投资方向、投资领域和投资重点等,积极争取政策性资金;同时,菏泽市应建立牡丹产业发展基金,并整合农业、科技和商务等行业部门资金,用于打造牡丹产业融合发展高地。二是加大政银企合作力度,政府要引导企业向金融机构推介好项目,积极争取金融资金;支持牡丹龙头企业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等,用于打造牡丹产业融合发展高地。三是采取资源招商、企业招商和项目招商等方式,并鼓励财团、企业和各界人士投资,积极争取社会资金,用于打造牡丹产业融合发展高地。

(四)抓好牡丹品牌创建工作

一是开展以“品牌立企、品牌兴企、品牌强企”为主题的培训活动,引导牡丹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搞好品牌培育和支持品牌评价认定等,并加大其相关知识的普及,营造牡丹品牌创建认定的良好环境。二是创新思维、超前谋划、综合施策,加快培育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牡丹品牌企业、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牡丹名牌产品、一批有地理标志的牡丹名优品牌,并支持申请山东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以及进行国际认证和国际商标认证。三是充分发挥“中国牡丹之都”等区域品牌效应,落实《“中国牡丹之都”标识图案使用管理办法》,加大牡丹产品授权使用力度,开展牡丹品牌联合创建活动和牡丹品牌评定工作,并在可追溯体系管理下,企业可申请使用“菏泽牡丹”“菏泽芍药”商标。

(五)提升完善社会服务网络

一方面,要根据打造牡丹产业融合发展高地的需求,建立健全仓储物流、物资供应、质量检测等“硬件”,以及技术咨询、管理策划、市场营销等“软件”的嵌入式社会化的服务网络。另一方面,要加大打造牡丹产业融合发展高地的政策服务力度,在充分利用好国家、省支持牡丹产业发展政策的基础上,菏泽市应研究出台支持的相关政策措施,尤其是要强化土地资源、环境容量和政策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供给,以加快牡丹产业融合发展高地打造步伐。

(六)加大宣传推介引导力度

一是超前谋划计划,做好顶层设计,按照需求导向,制定出台菏泽市牡丹宣传推介引导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定位、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等。二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微信微博等传播媒体,采取设立专栏、开展讲座和印发资料等方式,加大菏泽市牡丹宣传推介引导力度。三是借助网络直播平台,创作引爆流量的菏泽市牡丹短视频,利用碎片化的宣传方式吸引关注度;积极培育一批牡丹网络达人、牡丹形象大使和牡丹志愿者等,讲好国色天香的菏泽牡丹系列故事,努力营造牡丹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菏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菏泽市牡丹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