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4年06月07日
第A6版:文化

祝凤臣:让山东梆子响彻牡丹城

《花打朝》演出剧照

给学生授课

《七品包拯》演出时的祝凤臣(左二)

在郓城县有位山东梆子名家,可谓是家喻户晓,她主演的山东梆子《老羊山》《反西唐》《五凤岭》等剧目好评如潮。她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山东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祝凤臣。

近日,记者见到祝凤臣时,她正在菏泽艺术学校排练厅为学生授课。“听此言气得我浑身打战,好一似万把刀把我的心剜,忆安王驾坐在西番,下有文武共两班,一班文一班武,文武双双保江山……”在“梨花诉堂”这场戏中,祝凤臣原汁原味、优美动听的山东梆子唱腔,赢得了学生们雷鸣般的掌声,不少学生还跟着祝凤臣小声哼唱起来。

祝凤臣介绍,山东梆子,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起源于山陕一带的梆子腔,最初流行至菏泽,受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逐渐衍变发展而成曹州梆子,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了。山东梆子在山东境内的演绎活动以菏泽为中心,遍及济宁、泰安、临沂等地市的大部分县区和农村。剧目也很丰富,以演历史故事戏为主,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现存剧目有400多出,整理改编、创作的《墙头记》《两狼山》《选村官》《山东汉子》等传统剧目及现代戏,多次进京演出。其中,《山东汉子》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祝凤臣表示,在解放初期,菏泽就有业余梆子剧团100多个,有巨野的大姚班、定陶大兴班等,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20世纪90年代,由于多元文化的冲击,戏曲开始走下坡路,自己也经历了剧团解散、转行、重考演员等历程,但最终坚持了下来。

作为山东梆子代表性传承人,祝凤臣基本功扎实,戏路宽广,能胜任各种角色,演绎不同风格。2018年,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被评为山东梆子国家级传承人之后,我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原来想的只是如何唱好戏,现在想的更多是山东梆子今后的传承。”祝凤臣说,做好山东梆子的传承是她的责任和义务,但她一个人的力量太弱小,只有汇集大家的力量,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戏曲人才,才能使山东梆子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文/图 记者 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