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陶地处黄泛平原,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泛滥,形成了高、平、洼3种微地貌类型,加上降雨集中,排水能力差,易涝洼地较多。20世纪50年代初馆藏档案记载,定陶共有洼139个,涝洼地面积35万亩,分坡河洼、漫洼、死洼(又称盆洼)三种,占耕地面积的40%,其中1000亩以上的洼35个,5000亩以上的洼9个,万亩以上的洼12个。这些洼地一般比周围地面低5米至1米左右,一遇到涝灾,作物就会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如馆藏《定陶县志》记载:“1929年6月,大雨成灾,尽成泽国,房屋倒塌无数,秋作物被淹,次年春大饥,人多饿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领导群众兴修了一些水利工程,对治理涝洼地起到了一些成效,但一遇大的涝灾,河道排水不及,决口满溢,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出,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如1957年7月2日至15日连降暴雨,降雨量达750毫米,被淹耕地达9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5%。因此,彻底改造洼地,是党和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一件大事,是洼区人民的迫切要求。
从1961年下半年开始,在前期洼改试验的基础上,定陶认真贯彻中央的“以排为主,排滞兼施”的治水方针,对低洼易涝地进行大规模治理。到1963年治理河道9条,较大型排水沟8条,完成土石方800多万立方米。1964年,共挖大小排水沟6734条,整修台田、条田5万多亩,完成土石方423万立方米。到1990年,139个涝洼地块全部得到治理。
这些工程大大提高了农田排水能力,减轻了涝灾程度。1962年降水频率达17年一遇,1963年降水达50年一遇,可1963年粮食总产量比1962年多收2600多万斤。粮食单产由治理前的65公斤增加到105公斤。定陶人民逐渐摆脱了吃国家救济粮的困境,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菏泽市档案馆 定陶区档案馆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