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4年06月05日
第A5版:文学副刊

康庄路79号

□ 王展

1993年10月,我与三位同样推荐委托培养的学生,一起走进位于康庄路79号的菏泽供销学校,被编入刚刚开学的93级财会班学习,在这个大家庭开启了人生中一份珍贵而重要的学习经历。

入学时的班主任是张献忠老师,后来财会班分成会一、会二,班主任是朱豫老师,虽然分班,但我们这100多名同学的感情却似乎没有变化,时至今日,每每见面仍觉着是一个整体。虽然学的是财会专业,我那时痴迷文学,入校前就学习写诗,开始与全国各地诗友建立联系,当时民间诗报刊众多,大家以书信往来。我为开阔视野提升学习,特意在菏泽汽车站附近一个报刊零售点预订了《星星》《诗歌报》《诗林》等刊物,每月定时去取,心中有一份梦想点燃着。

入学不久,读到校团委办的一份叫《青春》的油印小报,记得应该是每周一期,由九一、九二级的学长在编,每周日晚自习时发到班级,后来我的同桌彭卫华也成了《青春》的编辑,我开始向《青春》投稿,应该陆续发过不少篇。我们班上也有几位爱好文学的同学孙玉霞、张晓光等,我们共同发起成立了世纪风文学社,开始每月编一期《世纪风》手抄报在报栏展示,请张献忠、朱豫、盛红娟老师做顾问,孙玉霞做社长,张晓光任总编辑,我是主编,记得还找木板钉了个投稿信箱挂在教学楼下,每周定时取稿,大家定期在一起审稿、校稿,同学杨晓飞书法很好,邀他做美编帮助划版抄版,每期出来,还真受到喜欢文学的同学围观、投稿,文学社还发展社员和骨干作者加入,应者不少。再后来,我们征得了学生处领导的支持,给报销一点油墨费,《世纪风》则变成了油印文学刊物。待到94级新生入校后,我们每个班宣传,吸收了新成员,也利用周末去菏泽工业学校、菏泽师范、菏泽粮校等兄弟学校座谈交流交换刊物,还真是有点风生水起、小有成就的样子。

入校时,教我们公共课语文的是盛红娟老师,我把自己的小诗送她指点,得到不少鼓励和指导,也增添了我的写作信心。那时的中专学校,还包分配,每月有津贴,学生都有干部身份,听老师说,学长们毕业后大多进了乡镇财所和机关的财务部门,有的从政,更有令人羡慕的人生路径。听说再早些年,学校全省分配,进入省直机关的也不少,总之,这是一个人的起点,大家青春奋发,对未来都充满希望。

应该是入校第二年,为适应发展需要,学校更名成为菏泽财经学校,名声一下子响了许多,又恢复了全省招生,后来也有省外的学生,当时校长是刘永凤,书记是曾绍金,他们没一点架子,随和可亲,也都为我们文学社题过字。

那时财校的校风很好,师生之间很融洽。同学大都来自农村,朴实,真诚,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看电影,也有时去校门口的地摊喝一两杯小酒,买把子肉、花生米、豆腐皮之类改善一下生活。也曾利用节假日,跟着同学回老家。记得曾跟着赵建铭回老家参加他弟弟的婚礼,跟何晓去过嘉祥老家。有一次,与李光、陈震等几位同学约着去东明看了黄河大桥,那真是一段快乐的时光。我在班上算年龄小的,虽有青春的冲动,但不及学兄学姐成熟,待到毕业也收获了爱情和婚姻。

财校是我成长的基石,在校期间,我还创办了一份叫《大地》的民间诗报,杜宏伟学长和李迎宾等同学帮我联系印刷和协助邮寄、收稿,也与天南地北的诗人通信联系,李自国、王夫刚等许多后来成为好友的诗人皆是那时建立的交往。在学校我是比较活跃的,这与内向的性格多少有些反差,正是在财校的锻炼、学习和成长,让我毕业实习前往济南,开始追逐与文学、文化有关的工作,并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认识了省城知名作家、高校学者、媒体编辑,有幸近30年与文化、文学相伴,走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

康庄路79号是引领我前行、在青春时光助我成长的出发地。毕业后我很少有机会回到母校,但每次听到老师、同学的信息都能带给我幸福的记忆。

今年牡丹花会期间,我回菏泽参加文学活动,汽车导航经过康庄路,一下子有恍如隔世之感,已找不到半点记忆中的影子,一个个新建小区鳞次栉比,高楼明亮时尚,街道宽敞美丽,若不是有路标和导航里的提示,是无法分辨出这曾经生活了两年多、十分熟悉的康庄路。

2023年春,我们与《牡丹晚报》做了一次全国女作家走进中国牡丹之都活动,参观的一站到了菏泽职业学院大学科技园,走进学校与故宫共同开发的文创空间,来到一个个名家工作室,站在楼顶审视这所美丽的校园,记忆里又回荡起广播站磁性的朗诵和歌曲,似乎还能闻到淡淡的油墨香。

同学张庆战邀我加入校友群,始知母校将迎来60周年华诞,看到新老校友的感怀,作为康庄路79号院里走出的一员,我也心生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