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定陶区仿山镇有机地标产业园区内,30亩大球盖菇和100亩单价高达150元一斤的羊肚菌正迎来丰产期,这两种菌类单价高,产量高,丰产又丰收,真真正实现了“向土地要高收益”的目标。
“我种了20多年菌菇了。现在在产业园内做一些技术、管理工作,收入比自己单干强多了。”村民陈春现一边忙活着一边告诉记者。
据了解,有机地标产业园区2019年9月正式落户仿山镇。落户之初,政府就积极流转土地980亩。目前已完成7个高标准联动智能温室大棚的建设,其中包括一个展示区,两个育苗区,四个无土栽培区,完成保暖大棚17个,带动当地300多户村民就业。
“有机地标产业园可以吸纳周围的农户完成一些农业生产和日常维护管理的工作,这样的话,周边村民不仅有土地流转的收入,还有务工的收入,相当于增加了一个收入来源,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增收。”仿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彭葵说。
在半堤镇的绿网家庭农场里,一番热火朝天的农忙景象,满棚硕果累累。“最近就是在这里摘摘草莓,掰掰叶子,一天能挣40多块钱。”张楼村村民王秀梅说道。68岁的王秀梅曾经是张楼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通过镇里为贫困户提供的就业岗位脱了贫。
绿网家庭农场是半堤镇利用扶贫资金建立的扶贫项目,农场占地360余亩,常年用工200余人,每年能解决40多名贫困户的就业问题。疫情期间,农场产品销售遇到了难题,镇政府积极协调,利用微信、快手等网络平台解决了产品的销售问题。
“现在我们农场生产、销售都恢复了正常,下一步我们准备扩大规模,并采取‘基地+农户’的模式,我们农场给村民提供建好的大棚,让他们自己管理,农场帮他们销售,进而帮助村民就业增收。”农场负责人李钊介绍说。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定陶区坚持将产业扶贫与就业扶贫相融合,发挥“农业基地+就业基地”优势,扎实推进群众就业扶贫,确保贫困户在领取土地流转收益的同时又可以在扶贫大棚打工,既拿承包钱,又挣工资,拓宽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形成贫困户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
通讯员 韩秀娟 王浩勇 记者 刘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