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四月,田野里迸发出勃勃生机,位于定陶区马集镇林洼村的芦笋种植试验田也迎来了第一次采摘。村党支部书记刘善军正带着支部一班人和招募的十几名群众,忙着剪摘、分类、装筐,大家各司其职,忙得不亦乐乎。
百亩芦笋种植试验田项目是林洼村省派第一书记赵亮引进的。项目以村集体担任运营主体模式,实行集体管理,先使村集体经济破壳,每年有收入。然后再形成规模化种植,群众土地入股,实行合作社道路,做到集体有收益,社员得实惠。“坚持以党支部为核心,发挥支部书记‘头雁’作用,将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工作热情、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党建引领产业,为村庄可持续性发展打造一支各方面素质过硬的领导班子。”林洼村省派第一书记赵亮说。
“芦笋种植可改良本地农业产品格局,由低产值农业向高产值农业转变。项目实施前,村庄基本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亩产值净收益近千元。芦笋一次种植收益期为15年,除第一年为生长发育期,不可采摘外,第二年为培育巩固期,可少量采摘,亩产约600斤,按保底价每斤3.5元计算,产值约2000元,百亩约20万元。第3至10年为稳定增长期,亩产均能达到1700-2000斤之间,百亩产值约60万元。”谈到为何会选择芦笋种植时,赵亮这样说。
张鲁英原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因病致贫的她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外出务工,没有收入来源。如今她把自家土地流转给村里,还报名去合作社务工。“每年的租金比我自己种粮食的纯利润还高,芦笋地里有活了就去干活,一天还能挣五六十块钱。”张鲁英笑着说。
“今年是芦笋生长的第二年,第一次采摘,个头普遍不大,没想到能卖这么好的价钱,第一茬采摘就卖了7000多元,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林洼村党支部书记刘善军兴奋地对记者说。
“我们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同等条件下优先招募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并利用技术优势向贫困户传授种植技术,增加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提高其致富能力。”赵亮说。通讯员 王培娜 记者 刘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