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媒介的广泛应用,相伴而生的泄密事件呈上升态势,由于其传播时间迅速,传播范围广泛,造成的危害十分巨大。常见的新媒介包括微信、钉钉和QQ等即时通信工具,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内容发布平台,抖音、快手等视频直播平台,滴滴出行、美团外卖等移动应用软件等。
一、新媒介泄密特点
一是传播速度快,知悉范围广。二是过程不可控,后果难估量。三是隐患长期在,痕迹删不光。
二、新媒介泄密典型案例
1.图文识别虽快捷,信息上传易失控
某国企行政部主管彭某收到1份机密级文件,为起草工作方案,使用一款图文识别微信小程序对文件进行扫描转换,并将文本导入非涉密计算机中处理。不久后,小程序运维人员从服务器中非法获取文件图片,并将其上传到网上,造成严重泄密。事件发生后,该运维人员被追究法律责任,彭某受到党纪处分和扣薪处理。
2.微信群发涉密件,泄密只在顷刻间
某市教体局办公室工作人员胡某收到1份秘密级文件,为尽快落实局领导传达学习的要求,使用手机对文件拍照,并发送至某微信工作群安排相关工作。随后,文件被层层转发,迅速扩散至40多个微信群。事件发生后,胡某及该市教体局办公室主任孙某均被给予党纪政务处分,局长黄某被该市纪委监委约谈提醒。
3.新闻推送涉秘密,公众号变泄密源
某国家机关下属报社工作人员方某,从机关研究室干部孙某处领取1张存有1份秘密级资料的光盘,孙某口头交代“仅作为内部工作参考使用”,但未在资料和光盘上标注密级。之后方某将光盘交给报社微信组,但未转述使用要求。微信组随即根据资料撰写新闻稿,在报社微信公众号发布,造成相关涉密内容大面积泄露。事件发生后,相关责任人员被给予严肃处理。
4.“圈”内晒照致泄密,炫耀心理酿苦果
某市直属机关新任干部蒋某到市委参加有关会议时,领取1份秘密级文件。为炫耀公务员身份,蒋某将该文件首页拍照并发在微信“朋友圈”。10分钟后,蒋某的领导孙某发现并立即责令其清除照片,但为时已晚。蒋某的朋友金某已保存该照片并将其发布到个人微博,造成泄密。事件发生后,蒋某被给予党纪政务处分。
5.闲聊跟帖无分寸,网上畅聊被“围猎”
某机关工作人员张某,通过手机登录某知名问答社区后,发现里面涉及时事政治、国防军事、经济科技、娱乐生活等许多专题,张某看到其中一个关于“卫生和健康领域改革”的话题,遂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参与讨论,泄露了我国有关改革制度事项,导致泄密,而张某全然不知。事件发生后,张某及其所在单位责任人均受到严肃处理。
6.网络交友套路深,贪财卖密终入狱
某区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余某,被一名“媒体记者”添加为微信好友。该“媒体记者”以写通讯稿为由,请余某帮助搜集相关文件素材,并通过微信汇来一笔钱款。余某未加推却,陆续将工作中接触到的一些材料提供给对方,其中包括3份秘密级国家秘密、7份情报,非法获利9000余元。最终,余某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1万元。
三、新媒介使用保密注意事项
1.严禁在微信朋友圈、公众号、QQ空间等网络平台发布涉及国家秘密的文件、言论、图片及音视频等。
2.严禁通过微信、钉钉等社交媒体以及云盘、网盘等平台传输、存储、处理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敏感信息。
3.严禁使用微信图文识别、扫描识别、语音转换识别等小程序或网站对涉密文件、资料进行转换处理。
4.严禁对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和属于国家秘密不对外开放的其他场所、部位进行非法摄影、摄像、录音、定位。
5.警惕真假难辨的聊天对象和推送信息,不随意点击来历不明的网址链接,切勿盲目跟帖转帖。
6.克服显摆炫耀心理,不随意晒工作、晒岗位、晒内情,不随意暴露自己身份。
(徐捷 王文孟 于泽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