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卷,别名善卷,传说是中国上古五帝之一舜的老师,因此又称舜师。
舜师单卷为远古游牧于菏泽“四泽六水”之地的东夷族影响较大的政治领袖、氏族首领。
单卷有德行、有才华,被族人称谓单父。我国古代,“父”是对备受广众崇拜的男子的尊称。
尧得天下,闻单卷修行非凡,颇受爱戴,即尊崇侍奉之。尧把天下让给舜后,舜亦亲近单卷,欲禅让。单卷婉拒,道:“余立于天地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宇宙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
《单县志》记载,无拘无束、安闲自得的单卷是单县古代文化娱乐的鼻祖。
单卷制作了一种可以自娱自乐的玩物叫壤,发明了名谓“击壤”的娱乐活动。
壤,用木头做成,前宽后窄,长一尺余,形如鞋子。玩乐时,先将一壤插在地上,然后在其三十步远的地方站定,用另一只壤击之,中者为胜。
为此,单卷还创作了《击壤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击壤娱乐活动在鲁西南一带流传,后来民间盛行的当崩(又称打崩)即是击壤的承继演变。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崩曾流行于单县农村:将一根短木棍两头削尖,放在地上,单手或两手握住一根长约50厘米的木棍,举起对准地上的短木棍尖头一敲,短木棍腾空而起,然后用长木棍猛击,短木棍“嗖”地飞向远方。这种多人参与的技巧和力气的较量,以短木棍被击出远近为胜负。
寒冷时节,当崩是一项极好的驱寒运动,是如今中老年人记忆犹新的乡愁。
尧舜时期,琴、瑟、韶、箫已经出现,主要是达官贵人享受的乐器,平民百姓无福消受。
当地有一种鸟,貌似鹌鹑,但比鹌鹑小,会飞还跑得快,百姓称其为“地猫牛”。
民间传说,单卷偶然发现“地猫牛”会用嘴吹蚂蚁窝,发出呜呜的响声,悦耳动听。于是,单卷用胶泥捏成了一种叫埙的乐器,将“地猫牛”吹蚁窝的声音模仿得惟妙惟肖。
后来,埙改变为陶土烧制,也可木、骨或石刻制,为鸡蛋形状,有一至十几个音孔,并逐渐演变为儿童吹的乐器“响皮”。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种“响皮”还盛行于鲁西南广大农村。
埙,曾受誉“礼乐之祖”,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20世纪90年代,埙及埙乐列入国家非遗目录,随着物资充裕和娱乐丰富时代的到来,当崩、响皮等民间娱乐形式逐渐消失。
单卷居住单县期间,这一带“天下太和,百姓无事”。乐器的出现及娱乐活动的开展,一些人沉湎其中,往往夜不寐、夙不醒,恍恍惚惚,不稼不穑,辍学废业。
单卷发现后,遂编出一些歌谣让大众传唱,寓教于乐,教化于人,从而遏止了浮华奢靡之风。他教诲族人顺应自然,春耕种,夏锄耘,秋收获,冬藏储;旱浇灌,雨排涝;晨则起,昏则定,顺天应人,否则就会受到上天(大自然)的惩罚。
单卷的教化效果显著,人们迷途知返,勤于耕种,忙于家务,劳逸结合,举家和睦,社会稳定。单县一带由此成为人烟浩穰、盈车嘉穗、民风淳朴的宜居之地。
为纪念单卷,弘扬其懿范,此域称为单父,从春秋时期一直延续到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方才定名单县。 文/图 刘厚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