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第A1版:头版

我市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黄河滩区绘新景

阳春三月,暖意渐浓。放眼菏泽大地,广袤乡村生机勃勃,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村民忙碌的身影,黄河两岸渐渐冒出点点青绿,柳枝吐翠,处处彰显着活力。从天空俯瞰黄河,一个个村台星罗棋布地镶嵌在黄河之畔,昔日贫苦黄河滩,正变身欣欣向荣的“花果园”。

由中国报业协会、菏泽市委宣传部主办,菏泽日报社承办的“人间四月天 相聚牡丹城”百家党媒看菏泽活动,将于4月8日至10日举行,届时,来自全国主流媒体、互联网平台、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将齐聚牡丹之都,共谋党媒短视频助推乡村振兴“新路子”。

田野尽丰景,乡村气象新。在东明县菜园集镇1号村台(鲲鹏新村),美丽庭院格外醒目,一排排灰白相间、外观统一的楼房整齐有序,一盏盏红彤彤的灯笼随风摇曳,孩子们在宽敞的街道上玩耍打闹,胡同口的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闲聊着农家的收获和身边的变化。

“安居难、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娶亲难”,曾几何时,因为自然条件艰苦,基础设施薄弱,发展能力受限,滩区群众频受黄泛之苦。鲲鹏新村是黄河滩区新建的村台社区,占地1080亩,由原来的8个自然村组成,涉及人口近5000人,不仅改善了居住环境,还配套建设了小学、幼儿园、幸福院、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绿地等公共基础设施,让百姓生活更便捷,也更有保障。鲲鹏新村的名字取自庄子《逍遥游》,有“大鹏展翅”之意。

与村台上排排楼房相比,过去滩区内破旧不堪的老屋是不少老人难以忘却的回忆。“因为距离黄河主河道比较近,滩区里的老房子都建在高高的土岗上。”68岁的叶保青曾多次经历黄河泛滥,记忆中预防水患是村民们长期的任务,“记得我十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发大水,我娘正在蒸馍,顾不上掀笼屉,就拉着我往外跑。黄河涨水,一眨眼功夫家就没了,锅碗瓢盆、鸡鸭等都冲跑了。”

由于洪水频繁,不少村民都过着“搬迁重建、大水冲倒、再搬迁重建”的悲情循环。为了彻底解决黄患问题,我市从2017年开始实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充分考虑到居民和土地的感情,采取“就近就地筑村台”的措施进行安置。在五年时间里,举全市之力加以推进,28个村台社区全部分房到户,如期完成了滩区迁建任务。如今,高高筑起的村台让群众有了安全感,滩区百姓终于在新时代拥有了一个“稳稳的家”。

迁建工作完成不是终点,而是“安居乐业”的起点,如今,菏泽沿黄各县区乡镇争相发展相关产业,全力做好滩区迁建“后半篇文章”。

东明县菜园集镇庄寨村庄子文化积淀深厚,依托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庄子文化旅游产业,通过打造乡村文旅项目持续讲好黄河故事,以丰富的文化底蕴、旖旎的黄河风光,引得八方游客慕名而来。春节期间,庄子观景点频频引来游客前来打卡。

成方连片的滩区土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规模化农业生产优势,长兴集乡高台社区种粮大户刘书鸣,从2019年流转100亩地,到如今扩展至500亩,一年收益20万元不成问题。目前,在长兴集乡、沙窝镇等沿黄乡镇,当地通过对水利灌溉、电力供应等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吸引了专业化公司和一些种粮大户纷纷投入其中。东明黄河杂粮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粮食种植、收购、加工和销售的中小企业,农忙时节,派员常住村台,通过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种植和规模经营促进农民粮食增产。

在鄄城县旧城镇六合新村,搬出沙窝窝的滩区群众也在探索致富新路径。当地通过推动周边行政村和企业融合发展,培育了高效种植养殖园区,带动水果种植、蔬菜种植、鲜果采摘、鲤鱼养殖等,形成了产业集群,实现了产业规模化。如今,随着菏泽不断在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上着墨落笔,东明县的虎杖种植、水产养殖,鄄城县的水果蔬菜种植,牡丹区李村镇的生态旅游等都已经初具规模。

黄河滩区村台上的崭新气象,是菏泽沿黄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缩影,也是菏泽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未来,菏泽将持续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全力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绘就黄河滩区新画卷。

记者 武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