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4年03月27日
第A5版:文学副刊

又 见 烧 烤

李志联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惊蛰刚过,乍暖还寒,久违的烧烤摊像沉睡了整个冬天后迫不及待迎接春天的小虫子一样,在大街小巷陆陆续续冒了出来,飘扬的香味牵引着无数下班市民和放学儿童的目光,唤醒着蛰伏的那部分味蕾……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思索、追寻“烧烤”的前世今生,反思这一在现代医学面前几乎被判了重刑的民间饮食何以风靡城乡大地,在三分之二的季节里长期诱调着社会大众的胃口?除了价廉、便捷等众所周知又不便言说的因素外,我更愿从心理学的角度审视、感受“烧烤”这一民间美食。

从乡镇调到县城、从县城调到市里工作的那几年,周而复始地上班,下班后接着加班,加班后便常常有同样在加班的同龄人相邀出去“练摊”。于是,带着渐深的夜色和饿意,本着“就近、简便、味美”的原则,不约而同到某处烧烤摊犒劳艰苦奋斗的肠胃,验证年轻的味蕾和友谊,经年不渝。当然,同伴中也有下班后踢球带着一身汗味加入烧烤摊的,或者同学、同事多日不见相约聚会烧烤摊的,同样是晚风吹拂,酒杯清脆,激情共享。

看看新闻联播,再想想APEC、G20等,我才豁然开朗,原来这就是“非正式会晤”啊,与大众同欢,与国际惯例接轨!

倘若找个像模像样的酒店,再订个或金碧辉煌或清幽秀雅的单间,主陪、副陪、主宾、副宾那么一坐,仪式感浓重逼人,形式大于内容,远不如烧烤摊的“非正式会晤”来得轻松随意,可进可退,张弛皆宜。或许,这也是烧烤摊晚上生意火爆而早晨中午顾者寥寥的心理学动因吧。

时过境迁,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化,原先在一起畅所欲言、练摊忘归的小伙伴们,一部分有了所谓的“一官半职”,忙于公务;一部分回归家庭,扶老育幼,忙于衣食住行,渐次远离了烧烤摊。

春风依旧,风俗依旧,美食依旧,味蕾依旧。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成了烧烤摊的新主顾,延续着曾经难忘、难以预料的一个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