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曰:木水车,溜溜转,车水车了七天半,黑云飘来又飘走,就是不下雨点点。七天七天又七天,禾苗干了一多半,龙王再不下大雨,鞭子打你溜溜转!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多农村还没有通电,用不上机电灌溉设备,庄户人家基本上就是靠天吃饭。春雨贵似油,鲁西南一带春季偏偏雨水不足,冬小麦本来就产量低,如果再旱个半死,养家糊口的口粮就泡汤了。年后两三个月不下雨,庄稼人便慌了手脚,只好使出各种解数抗旱保收。
浇田的工具,比较古老的要数脚踏式龙骨水车,两三个人趴在木架上,用脚踏动转轮,通过轮轴带动刮板运动,把河水通过水槽提到沟渠里。要紧的时候,人歇水车不停,男女轮番上阵,常见黑夜里晃着一盏风灯,脚下水流潺潺,车水的人磕头打盹,一脸的疲惫神情。还有手摇式铁水车,齿轮上挂着长长的铁链条,链条上面装着一个个的胶皮圆片,圆片在水车筒子里带水向上,双手一摇,水车哗啦啦作响,水便顺着水桶汩汩地流上来。这种水车有手摇的,也有牛拉的,一天可浇二三亩地。
每逢旱季,农家人便把所有能抗旱的工具都拿出来,力争让庄稼喝足水,多打几斗粮食。刮水是比较原始的提水方式,用绳子捆住水筲的腰部和底部,两个人每人扯着一端的绳子,按同样的频率,把渠中的水刮到田里,从早到晚刮上一天,累得腰酸背痛,也浇不过二亩地。
无论哪种浇田方式,都得在河中有水的情况下实施,很多时候,河水干涸,大家是有力使不上,眼看着禾苗枯焦,庄稼人心急如焚。 文/丁明烨 画/王世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