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4日
第A3版:时事新闻

指导员驻村手记:

笔下的小事 心中的大爱

20年前的春天,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推动下,浙江率全国之先,有组织地选派机关干部到农村担任指导员,并形成了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20年来,浙江各级共选派48万余名农村工作指导员奔赴基层。他们薪火相传,接力奔跑,用真情实干和责任担当书写了乡村振兴的“驻村答卷”。

岁末年初,记者选取5位指导员代表,跟随他们的脚步,倾听田野的回声,由此近距离观察:新时代的乡村干部,如何当好百姓贴心人。

下沉:难忘的驻村“第一会”

我是杭州市人大派驻杭州市淳安县临岐镇叶家畈村的指导员王暨平。我从小在丽水山区长大,父亲干了34年驻村蚕桑技术员。在他的耳濡目染下,我对农村也有着不一样的感情,经常想着能像父亲那样为村里做点事情。

2021年,我主动向组织申请驻村帮扶。把家搬到村里,两年多来我和村民朝夕相处,亲身参与这个山区乡村的蝶变。

在村里工作,群众认不认你,就是看有没有真正帮大家办实事。

2021年12月,我第一次参加村民代表大会,就有村民“开炮”:“快过年了,家里动不动停水,市里来的干部能不能给解决一下啊?”原来是村里供水管网年久失修、漏水严重,但因资金没着落拖了好多年,村民意见很大。我一户户上门了解情况,上山查看管网和水源,越走越受触动、越不是滋味。我与村两委研究对策,多方奔走争取支持,最终顺利完成了管网改造,让村民喝上了放心水。

这件事后,我在村里的工作局面很快打开,加固跨溪大桥、建设文化广场、改造厕所等,一件件老百姓关心的事相继办成。

【记者观察】2004年3月,浙江下发《关于建立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的通知》,省派首批100名农村工作指导员奔赴情况最复杂的村子,带动市县乡选派3.8万名机关干部,实现村村都有农村工作指导员。王暨平的故事说明,指导员工作要紧扣“推动党委、政府工作重心下移”这条主线,将这项制度作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深入推进“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在村里抓工作,坎坎坷坷的事有不少。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真心换真情,再难的坎也能迈过去。

破难:“后进村”里的“救火队长”

我是湖州市安吉县交通局政策法规科科长马斌。2023年5月,我第一次以农村工作指导员的身份,到安吉县天荒坪镇白水湾村报到。农村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但真正一头扎到村里,脱产两年,感觉没有底。

村里有工业企业185家,商户120家,外来人口4000人,远超本村人口。天荒坪镇是省内明星镇,共11个行政村。但2021年和2022年,白水湾村考评连续两年倒数第一。湖州曾评选“全市最脏村”,白水湾村名列其中。

更受打击的是,我到任两周后,村党总支书记辞职。我这位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临危受命,负责让村庄步入正轨。

村里的菜场一度矛盾重重,商户和村干部长期互相指责。我们对相关人员分头做工作,说服商户规范经营、配合管理。通过公开招租,引入农贸市场第三方经营管理,每年可为村里稳定贡献55万元租金收入。

我是交通局出来的干部,多次对接交通、交投、村镇建设办等部门,推动村民呼声强烈的两条农村公路得以立项。此外,解决村里长期存在的脏乱差问题、实施家宴中心提升改造……我使出全身本领,攻克了不少难关。

去年下半年,在组织部门统筹下,新一任村党总支书记顺利上任。去年全镇对11个行政村综合考核中,白水湾村位列第4名。村里完成村集体收入207.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75万元,居全镇前列。

【记者观察】20年来,浙江突出“供需对接、精准匹配”,建立完善“菜单式”选派机制,确定需要帮扶的重点乡村。同时,建立省市县乡四级驻村指导人员信息库,综合分析干部的专业背景、特长优势、工作经历,推动派出单位与派驻地方“双向选择”。

合力:望闻问切,为锦绣村“锦上添花”

我是“80后”干部彭铖,中共杭州市临安区委党史研究室综合科科长,2023年任临安区玲珑街道锦绣村指导员。

玲珑街道、锦绣村,名字一听就很美。但初到村里,我看到的是集体经济几乎为零、班子战斗力弱、被街道列入后进村……到村里扎根,首先要了解村情。一番“望闻问切”,心里有了底数。

先望:作为党史工作者,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村里的老建筑。带上测量工具,我逐一在本子上记下:明清时代的古民居、区级文保单位永乐桥、盛氏古宅……这些都是村里发展的老底子。

后闻:听村干部说,村里有万亩毛竹、千亩良田、百亩野蜡梅,有瀑布、小溪,充满乡村野趣,还有不少农户养盆景,但苦于不知道资源如何转化。

再问:发展有哪些难题,群众有哪些期盼,增收有哪些渠道?桩桩件件,我把调查研究当作工作突破口。

最后切:就是想办法。第一要务是抓班子建设,明确责任、规范制度,努力摘掉“后进村”帽子。我甩掉“书生”面子薄的毛病,硬着头皮四处奔走,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改善村容村貌。不久后,村内道路拓宽、护栏安装、电力改线等工程有了着落。今年还计划张罗村里首个盆景节,让村民的爱好变成财富。

【记者观察】在指导员办实事过程中,既要自己主动谋事,也要上级部门大力支持。20年来,浙江注重形成“一人派驻、全单位压上”的工作格局,把派驻村作为部门工作联系点、村情民意观察点、工作创新试验点,落实部门帮扶责任,积极提供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支持。

坚守:村民以“红手印”4次挽留

我是台州市仙居县政协派驻仙居县埠头镇振兴村的农村工作指导员张新建。我是农业大学毕业,干的是农村工作,与农村有着不解之缘。2011年起我先后在仙居县金竹溪村、振兴村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一干就是12年,原来两个穷山村也变成了“绿富美”,我也有了难以割舍的“第二故乡”。

刚到金竹溪村时,“道路烂嗒嗒、村庄破落落”,而村班子成员原先平均年龄近60岁,20多名党员选不出1名书记。我就一个一个上门做外出能人的工作,有的还“三顾茅庐”请回村,后来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下降了15岁,活力、战斗力大大提升。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从过去几乎空白增长到15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翻了两番。

振兴村原先是个无山无水无产业的“三无村”,我上任后通过反复调研,发现村里附近废弃矿山阳光充足,很适合搞大白鹅养殖项目。说干就干,我们建起百亩万羽大白鹅养殖基地,给低收入家庭免费提供鹅苗,还利用养殖场顶棚开发光伏项目,去年村集体收入突破百万元。

我与村民共同奋斗,和大家的感情越来越深。金竹溪村的群众每次听说我要调走,大家就按“红手印”联名挽留,一留就留了4任。

【记者观察】要改变农村面貌,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做好农村工作,贵在坚持。20年来,浙江始终坚持把最需要的干部派下去、一棒一棒跑好驻村工作接力赛。省级层面7次发文、8次召开会议深化推进,持续加强精准选派、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不断推动这项制度走深走实。

振兴:插上科技翅膀、飞出大山的红高粱

我是浙江省科协派驻衢州市开化县大溪边乡上安村的指导员张凯。上安村曾是浙江省重点贫困村,2015年开始尝试种植红高粱。在这个村的示范下,目前全乡种植面积已达6400余亩,带动在家村民人均增收5000余元。上安村红高粱产业基础很好,要如何让这片高粱地持续增收致富?

经过一段时间筹备,我在上安村举办起农函大农民培训班,引进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当地及周边县市农民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提高农户生产种植技术。自2022年开班以来,培训农民达15000余人次,培养本土专业技术人才30名,签约合作项目2个。

同时,我还联合浙江省食品学会,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平台——衢州开化红高粱产业加工服务站,深加工的当地特色农产品也逐渐走出大山,走进城市的商超。老百姓的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2023年村民人均收入25000元,村集体总收入达500万元。

【记者观察】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同样一片高粱地,指导员张凯借助科技力量,帮助村民找到了价值提升的金钥匙,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浙江主动适应“三农”工作形势任务变化,不断迭代帮扶模式和理念,积极培养当地“新农人”和“科技二传手”,给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新华社杭州2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