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06日
第A4版:民生·广告

匠心履职推动“良法善治”

—— 记菏泽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团队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身处立法工作第一线,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全体成员承担着重要的立法职责,使命光荣;他们不断完善立法制度机制,倾注汗水与心血,先后制定了19部、修订了2部地方性法规,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支撑。

“作为立法工作者,我们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地方立法的最高政治原则,举全市之力、全市之智,围绕菏泽发展大局和民生需求,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最新部署要求转化为推动地方立法工作的具体行动和生动实践。”市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法工委主任刘清晖说。

锻造过硬队伍 提高立法质效

立法工作政治性强、涉及面广、关注度高,责任重大。立每一部法规,需要立法人员广泛涉猎相关领域专业知识,既要吃透上情,又要摸透下情,这就需要高素质立法专业人才作保障。

为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立法队伍,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组织人员参加省人大常委会举办的地方立法培训班和市人大干部综合能力提升班,增强了立法理论素养和技能。他们还先后赴成都、德阳、南宁等5市调研,学习先进经验,深入我市各县区基层立法联系点候选单位实地考察,为制定法规夯实基础。

通过多年的立法实践,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备案审查科科长孙慧方坦言,在立法过程中,大到立法思路、制度设计,小到每一句条文、每一个措辞,甚至每一处标点,他们都要反复研究斟酌,字字掂量,确保法规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坚持开门立法 倾听群众心声

“立法工作不是我们的‘独角戏’,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凝聚立法合力。”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孔祥伟表示,他们着力构建全程参与、分段领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各司其职、合力共为的立法协同工作格局,共同把立法工作做得更精、更细、更好。

为让每一部法规都能体现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心,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坚持开门立法,不断拓展基层代表、群众参与立法的深度和广度,借助“外脑”参与立法,聘请74名立法咨询专家,并设立2家立法研究服务基地和1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2023年,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征得法规修改意见建议1000余条。

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综合科科长王红举深有感触地说,在立法过程中,为确保法规条款反映社情民意,真正实现良法善治,他们不仅要线上公开征求社会意见,还要走进社区、工厂,与人大代表、企业负责人、居民等面对面交流,“原汁原味”地收集意见建议,让立法之路闪烁民智、满载民意。

回应群众期盼 解决民生痛点

在立法过程中,面对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他们敢于较真碰硬,深入调查研究,反复比较分析,把问题症结搞透彻。

据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法规科科长李卓群介绍,2022年,在《菏泽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促进条例》立法时,就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由于这是全国首部地级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面的法规,没有参考标准,大家只能一点点探究条文中的法言法语。在征求意见过程中,他们向全市中小学生发放1000余份立法调查问卷,真正从民意中汲取立法动力。

民之所望,履职所向。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挥敢于创新、勇挑重担的担当精神,加快探索立法新领域,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在土壤污染防治、非遗保护、餐厨废弃物管理等领域立法,创造多个“全省首部”“全国首部”,一部部彰显政治智慧、责任担当、民生情怀的良法应运而生。同时,他们坚持在本地特色上下功夫,将羊肉汤保护与发展条例纳入市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让法规扬“菏泽特色”,有“菏泽味道”。

“今后,我们将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加强业务学习,积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努力使每一项立法成为服务中心大局、反映人民意志、体现地方特色的‘良法’,推进法治菏泽建设行稳致远,书写新时代立法答卷。”刘清晖坚定地说。

记者 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