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四代牡丹情 ——中国菏泽网
菏泽网首页 | 今日齐鲁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房产 | 汽车 | 娱乐 | 健康 | 专题 | 图片 | 论坛 | 县区 | 菏泽日报 | 牡丹晚报

祖孙四代牡丹情

2012-04-21 11:31:07 来源:中国菏泽网

  每天早上六点多,一位古稀老人的身影就会准时出现在曹州百花园内。他的衣着十分朴素,淹没在人群中,并不起眼。来来往往赏牡丹的游客绝对难以想象到,这满园娇艳欲滴的牡丹,不少都是他辛勤培育出来的。这位老人就是牡丹专家孙景玉。

  孙景玉老先生将自己一生的心血都投入到牡丹的培育与研究中,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不仅孙景玉,从他的爷爷、他的父亲孙广道,到他的儿子孙文海,孙家四代人,都与牡丹牢牢地系在了一起。   

  祖孙四代牡丹情

  中国菏泽网消息 记者  柳 璐  焦斐斐

  孙广道:宁愿要饭也要种牡丹

  孙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种牡丹的,孙景玉也无从考证。但在他的记忆中,是从爷爷开始的。那时还是清末,孙家的田里种的就是牡丹,靠卖牡丹花苗为生。到孙景玉的父亲孙广道接手时,孙家种牡丹的田地,大概有三亩多。

  孙广道兄弟三人中,他与大哥主要在家种牡丹,弟弟负责去京津等地推广销售。据孙景玉回忆,当时北京景山公园、颐和园等地的牡丹,很多都是叔叔带过去的。当时菏泽种牡丹的不止孙家,周围李集、赵楼等地都有种植牡丹的农户。“但他们种的牡丹以红色为主,其他颜色的很少,我们家种的牡丹8种颜色都有,品种也达到了八十多个。”孙家牡丹在同行内也是远近闻名,时常有周围的养花人来求花苗,或者想剪个枝回去嫁接,孙广道也都很爽快地答应,并不因自家牡丹出众而排斥、排挤同行。

  即使如此,当时种植牡丹并不是一个能够发家致富的行业,通常情况下,只能勉强养家糊口。“一棵好品种的牡丹,当时能换25斤麦子。”孙景玉回忆说,但是,好品种的牡丹并不多见,一亩地里,通常只能培育出十株八株。而品种差的牡丹,很可能都卖不出去。

  到抗日战争时期,牡丹的售卖就更加艰难。1941年前后,孙景玉已经记事了。他记得,当时到处都在打仗,原本牡丹外售的渠道基本已经被堵死了,看到行情不好,很多牡丹种植户都将自家田里的牡丹刨掉,改种粮食了。而孙广道看着田里辛勤培育的牡丹,却无论如何不肯放弃。家里实在揭不开锅的时候,他宁愿拄着棍子出门讨饭,也绝不肯动田里的牡丹。

  孙景玉:一生献给牡丹

  从小受父亲的耳濡目染,孙景玉对牡丹也有一种别样的感情,正是这种难以言表的喜爱,促使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牡丹培育事业。他今年已经78岁,头发已经花白了,但耳不聋、眼不花,身体很结实。尽管已经到了古稀高龄,孙景玉依然同年轻时一样,每天早上六点多就来到百花园,一直忙到天黑才肯回家。

  “我这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园子里过的。”孙景玉笑着对记者说。

  孙景玉记得很清楚,1955年冬天,全国都在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孙景玉所属的百花社区也不例外。种植牡丹由原来各家各户的分散种植,变成了集体种植,因为孙景玉种植技术高、经验丰富,他从那时起,就在百花园里做技术员了。

  据孙景玉回忆,当时大部分的田地都归农业合作社,但每家每户仍有一小块自留地,孙景玉一家的自留地大概有一分多。别人家的自留地有的种菜有的种庄稼,孙景玉家的地种的还是牡丹。十分可惜的是,这一分多地的牡丹,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红卫兵们全部拔掉了。孙景玉当时心疼坏了,因为牡丹并不是种下去来年就能开花的,一颗牡丹籽,从种下,到它开第一朵花,至少需要五六年的时间。而这些被拔掉的牡丹,花费了孙景玉至少十年的心血,其中,还有不少精品牡丹。但当时,侍花弄草会被打成牛鬼蛇神,对于孙景玉来讲,那是一段很艰难的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没有了那么多顾忌,孙景玉全身心投入了牡丹培育事业,到今日,已是硕果累累。菏泽的牡丹品种有1100多种,其中600多种是孙景玉通过杂交、种子培植研究出来的。为了纪念孙景玉为牡丹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国家花卉协会曾在孙景玉培育的众多牡丹品种中,以他的名字“景玉”命名其中的一个新品种。“我最喜欢的就是‘景玉’。”孙景玉告诉记者,“因为它花型大、长势强、成花率特别高,而且好打理,是我的骄傲。”

  孙景玉虽然低调,埋头培育牡丹,但不少本地游客都认识这位老先生。记者与他坐在百花园的长椅上进行采访时,不断有游人来跟他打招呼。游人们或者感叹牡丹的美,或者向孙先生提出各种问题,孙景玉总是很耐心很开心地给游人解答。“我从几年前就知道孙先生了,这一辈子都在培育牡丹,不容易啊。”一位游客感慨地说。

  孙文海:期待年轻力量的加入

  第一眼见到孙文海,记者感觉到,这位衣着朴素、不善言辞的56岁老汉与他父亲孙景玉一样,也是眼里、心里只有牡丹的人。

  孙文海从小在曹州百花园长大,一两岁的时候,父亲就背着他在百花园干活。年龄大一些时,百花园就像自家的院子一样,在牡丹花间穿梭玩耍。孙景玉在侍弄牡丹时,也教给孙文海不少跟牡丹相关的知识。

  中学毕业后,孙文海先是在柴油机厂上班,但他上着班,心里还是惦记着牡丹,“有时候在班上心里还嘀咕着,牡丹长成啥样了,下了班就往园子里跑。”孙文海回忆说。

  由于喜欢牡丹,没上两年班,孙文海就又回到牡丹园,跟父亲一起做了技术员。一晃到现在,也有三十几年了。对牡丹,孙文海倾注了自己几乎全部的心血。2004年秋天,雨水特别大,园子里的积雨没过膝盖,而牡丹是最怕水淹的,孙文海与园子里的工作人员一起,用了十台排水机,整整排了七天七夜才把园子里的积雨排掉。

  涝过去了,随之而来的是2005、2006年的虫害,当时,孙文海在检查牡丹棵时发现,牡丹根部布满了“地老虎”,这种虫子专门咬牡丹根。他十分着急,召集园内的工作人员一起清除“地老虎”。地下的部分,用药消灭;地上的部分,晚上用手电筒照着,一棵一棵地逮,逮了整整一个夏天,才把虫害消灭掉。

  现在的孙文海,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有更多年轻的力量加入到牡丹培育中来。今年56岁的孙文海,是百花园里最年轻的技术员,“以前也有几个年轻人过来,没几年都走了,他们觉得一个月600块钱工资少了点。”孙文海告诉记者。然而牡丹事业的发展需要延续下去,他也希望年轻人能够带来更先进的技术和更活跃的思想,让菏泽的牡丹开得更加娇艳。

  (责任编辑:李 靖)

  

更多新闻,请看中国菏泽网

  更多评论,欢迎到菏泽论坛参加讨论

  

发送DZHZSJB到10658666,订阅菏泽手机报
  凡未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的网站,不得转载本网及菏泽日报、牡丹晚报所属各媒体电子及平面的稿件与图片,特此郑重声明。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本网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相关责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版权声明 | 网上订报 | 网上投稿 | 不良信息举报 | 招聘版主
中共菏泽市委外宣办 菏泽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SEO技术服务QQ:451652942
Copyright© 2004-2015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