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装电梯,过程不容易。为打通堵点,上海市长宁区进行了探索:居委会牵头成立加装电梯自治联盟,便利居民自主协商;引入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出面跑审批、签流程、谈施工;政府部门提前征询意向、压缩办理环节,并制作文字材料模板,让申请者只需“完形填空”就能一次通过。社区居民、基层组织、政府部门群策群力,有效改变了老房加装电梯“需求大、推进难”的局面。
以前不常出门的李奶奶,这个夏天却被晒黑了。
李奶奶家住上海市长宁路1600弄24号5楼。这是一幢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多层公房,没有电梯。3年前,李奶奶中风导致半身不遂后,就不再能够独自下楼了。
今年5月,盼望多时的楼栋加装电梯工程竣工,李奶奶心情激动:“又可以常到小区的绿地透气了。”
在上海,像这样的无电梯多层住宅约有22万栋,其中高层住户达100万户以上,许多腿脚不便的老人长期处于“悬空”状态,难以下楼。尽管上海市早在2011年就出台鼓励加装电梯的指导意见,并给予部分财政补贴,但由于牵涉居民利益协调、房屋街区规划和立项审批手续等问题,成功的案例相较巨大的需求显得微乎其微。
这桩社区干部眼中的“小区第一难事”,在上海市长宁区有了破解之道。以周家桥街道为代表,该街道有4部电梯投入使用、5部电梯立项完毕,还培育孵化出加装电梯自治联盟、第三方专业咨询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洁华表示,“社会协同、专业保障”的电梯加装模式,让更多的小区居民圆了“电梯梦”。
成立联盟
筹经费、做设计、找厂家,居民自主协商
每一部成功加装的电梯背后,往往都有一位“社区能人”。
看到长年患病的邻居上下楼不便,武夷路727弄21号楼住户李祥玉很是同情。2015年6月前后,他萌生了为楼里加装电梯的念头。
按照规定,电梯加装需要物业管理区域2/3以上业主同意、加装幢九成以上业主同意,且没有强烈反对。“这实际上是‘一票否决’。只要有一户强烈不同意,就走不下去。”李祥玉说。好在,大家通过齐心协力,很快做通了这家人的工作。
后续立项审批,也要摸着石头过河。光是上网报件,就包括规土、建筑建材好几个网站,需要盖40个图章,一个单位要跑好几次。业委会那边,也有一两百个图章要敲定。没有现成的申报样板,工程师出身的李祥玉就自制图表和模板,还具体明确了每一层的费用分摊。
21号楼所在的中五居委会,则发挥了居间协调作用,在业委会、物业和电梯加装组之间搭建了协调平台,将项目顺利送入审批程序。
忙碌了一年多,21号楼的加装电梯投入使用,成为周边居民争相参观的“样板房”。“我们也想装电梯。不过,不是每幢楼都有李祥玉这样的能人。”这是不少参观者的心声。
怎么让大伙少走弯路?中五居委会党组织书记黄丽飞牵头成立“悦居中五”加装电梯自治联盟,请来李祥玉等能人传授经验。
事关切身利益,从筹经费、做设计到找厂商,每个环节都可能产生分歧。自治联盟请居委会讲解政策,明晰安装电梯的步骤、所得的实惠和承担的义务。业委会从小区整体着眼,针对管线移动、点位选择等问题提供意见,协助完成必要手续。居民自主协商,最终形成共识。“矛盾是有的,争论也不少。然而,把细节问题交给居民自己商量,既是必要的,也能让事情办得更圆满。”黄丽飞说。
去年5月,第二台电梯建成启动。中五小区好事成双,再次让周边聚焦于此。
引入机构
跑审批、签流程、谈施工,专业组织出面
随着更多楼道提出加装申请,自治联盟觉得力不从心了。居委会也在反思自己的角色:虽然加装电梯是多数居民的意愿,但持反对意见的居民,其权益也需要保护。居委会出面协调,会不会有失中立?
解决问题的出路,是成立第三方社会组织。去年9月,依托区属物业公司,慧加美老公房咨询服务中心成立。该中心具备专业咨询资质,在意见征询、立项审批等环节提供服务,并对小区居民协商谈判的一般流程、公约制定等进行指引,形成、巩固自主协商的规则与制度。
“这叫‘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慧加美老公房咨询服务中心理事长黄国勇说,“由我们出面跑审批、签流程、谈施工,不仅有助于资源整合和技术把关,第三方的客观评估也有利于促成合理的利益调处方案,降低了居民间的协商成本。”
今年以来,该中心为长宁区6个街道举办了8场巡讲会,接到了10多部电梯的委托申请,甚至还有外区慕名前来取经。
“居民自治,政府并非只能当看客,而是应该当推手。”周家桥街道党工委书记朱文华说,加装电梯这柄“破冰锤”,打破了邻里之间的隔阂,让居民在参与美丽社区建设时能够更加主动,也让社区的自治能级更为强大。
简化程序
模板上“完形填空”,申请就能一次过
破解“装梯难”,政府确有作为的空间。
自2018年开始,长宁区房管局每年要推进100万平方米的精品小区建设工程。规划部门在精品小区建设征询中,将全小区加装电梯意向征询同步纳入。一方面,要提前确定电梯摆放点位是否符合规划红线,并考虑加装电梯外立面与小区风貌的统一,避免立项后通不过、审批推倒重来;另一方面,对小区内所有楼栋的加装申请统一受理、统一公示、统一许可,避免每幢楼立项前都要征询全小区一次。
2016年,上海即制定指导意见,简化加装电梯的审批环节,将46个审批章减少为15个。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缺少实施细则,需要在网上多次填报、在窗口多次提交资料审批。
就此,长宁区房管局修缮科找出了区内所有成功案例,梳理分析出必要的文字材料,制作成模板——只要像“完形填空”一样填写内容,就能确保递交的申请一次性通过。原本,立项环节时长不定,如今包括公示期在内,能明确缩短至两周以内。
根据通常流程,加装电梯要对小区业主和楼栋业主进行二次征询。其中的费用分摊环节,需要根据造价、保养和运营分3次向居民征询签字,因此被居民吐槽“老是要签名”。长宁区房管局将分摊协议书的三张表格“合三为一”,一次告知加装电梯的建筑安装费、勘察费、设计费、监理费、测绘费、水电煤管迁移费以及安装后的维保费、电费等概算结果。居民“只签一次”,就能完成业主承诺。
自2014年受理首台加装电梯申请以来,长宁区已经立项批复57台加装电梯项目,其中14台完工。今年,通过快速立项的电梯加装申请就达到26台,提速明显。“快速立项机制,让居民对于加装电梯有了更多的信心。”长宁区房管局修缮科科长王家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