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市场不断发展,汽车及相关产品和服务投诉量不断增长。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6日披露其对4S店开展的抽样消费体察结果:汽车销售服务表里不一,打闷包现象普遍存在、价格不透明、收费名目繁多、服务名不符实,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根据上海市消保委公布的统计数据,一季度,各级消保委共受理汽车及相关产品消费投诉1683件,同比增长7.2%。
在当日举行的上海市消保委举行的汽车销售价外服务收费消费体察情况通报会上,该委同时约谈了部分企业。据悉,四月底至五月中上旬,上海市消保委选择25个申城市场主流的汽车品牌,对70家经销商销售服务情况开展抽样消费体察,其中不乏宝马、沃尔沃、起亚等知名品牌。
消保委的工作人员或志愿者模拟消费者到店购车洽谈价格环节,比较厂方指导价与实际销售价格的差异及销售环节中的各类收费情况,包括收费项目,收费价格区间,收费提供服务内容,是否强制收费四个方面。
根据公布的体察结果,能做到价格明示的只有10家,仅占此次调查的14.28%,另外85.72%的经销商在指导价及实际售价间“水分”较大,使得消费者无法客观比较价格。这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据介绍,在本次消费体察活动中,消保委发现了变相的强制消费和捆绑销售的情况,高端品牌比较明显。有的销售人员洽谈时表示,如果不在4S店购买装潢的话,就不能享受车价的大幅优惠。这意味着消费者为了享受车价优惠只能变相地被收取额外费用。在没有明示的情况下捆绑服务,而且不让消费者进行选择,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此外,上海市消保委还发现4S店存在侵害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情况,在车辆销售中巧立名目变相加价。在此前的调查中,上海市消保委还发现平行进口车存在经销商单方面加价、强制搭售保险服务、销售合同存在格式条款等。
调查显示,汽车销售价外收费现象已成为行业潜规则。上海消保委希望通过此次体察,敦促主机厂及4S店改变做法,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记者 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