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曹州新语  > 正文

保护、开发和利用黄河资源对策
—— 以黄河菏泽段为例

作者: 来源: 发表时间: 2022-12-24 09:38

□  吴光炜

山东地处黄河沿线下游,黄河在境内流经济宁、泰安和聊城等9市,从东营市注入渤海,全长628公里。其中,菏泽市为黄河入鲁第一市,在历史上,既获得了黄河给予的大量恩赐,也饱尝了黄河带来的巨大灾难。为此,以黄河菏泽段为例,开展保护、开发和利用黄河资源对策研究,以使黄河除害兴利、发挥功能效益、更多造福人类。

一、黄河菏泽段的基本情况

黄河在菏泽市境内流经东明、牡丹、鄄城、郓城等4县区,全长185公里,河水含沙量平均为27.8公斤/立方米。由于泥沙大量淤积河道,使得现行河床一般高于两岸地面3—5米,属典型的“槽高、滩低、堤根洼、堤外更洼”的“二级悬河”,并具有上宽下窄,纵比降上陡下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等特点。

菏泽市历史上曾屡遭洪水之害,在26次黄河大改道中就有12次泛滥菏泽。自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走现行河道,洪水漫流20年。仅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有了临黄大堤至1938年花园口扒口的63年间,黄河在菏泽决口就达51次,使沿黄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了惨重损失。据统计,从1946年至今,10000立方米/秒以上的洪水已发生12次,黄河却没有一次决口,创造了历史奇迹。

自1956年起,菏泽市开始修建引黄灌溉工程,先后建成了东明闫潭放淤工程、大尹庄拦蓄工程和赵楼拦蓄工程等,尤其是近几年又建成了麒麟湖、月亮弯和宝源等一批引黄供水水库,加之已建成的设计灌溉面积471万亩的9座引黄涵闸,其引黄设施实现了基本配套。2021年,全市引黄河水6.21亿立方米。可以说,“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已为历史陈迹,而黄河已成为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水源,并正在为菏泽市的发展作着巨大贡献。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黄河菏泽段,经过长期的有效治理,虽然河道受到人工合理控制,并利用水利工程将黄河水引到缺水区域,同时还实施了放淤改土工程等,取得了显著效益。但就黄河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而言,目前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洪水侵扰隐患未绝。据黄河河务部门介绍,经小浪底水库多年调水调沙后,黄河菏泽段平滩流量有了较大提高,但流量一旦超过4000立方米/秒,部分黄河滩区将面临漫滩的危险;并且,目前小浪底至花园口之间仍有2.7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尚无工程控制,所以水患隐扰依然存在。

(二)防洪抢险压力仍存。鉴于黄河菏泽段处于“豆腐渣”的位置,各类堤防长达268.34公里,并有险工14处、控导(护滩)工程18处、顺堤行洪防护工程2处、引黄涵闸9座,具有战线长、范围大和工程多等特点。特殊的地理位置、滩区的生产要求和群众的生活必需,决定了黄河菏泽段在每年汛期,防洪、抢险和护滩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生态环保还需强化。黄河菏泽段沿线有13处大小不等滩地,面积达507.76平方公里;还有100多公里的临黄大堤,以及各种行洪、防洪和引黄等工程。由于投入欠账较多,使得部分生态建设工程进展缓慢,如绿化提升工程、污染防治工程和生态优化工程等。在某种程度上,已影响黄河生态调节功能的充分发挥。

(四)水资源利用率较低。黄河多年平均流经菏泽段水量为428亿立方米,而全市每年引入的黄河水仅为入境总量的2%左右,绝大部分的黄河水经下游城市流入渤海。既使引入菏泽的黄河水,也因设施、技术和管理诸方面的原因,造成较大的浪费。如农田灌溉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6361,低于山东省节水型社会建设技术指标0.65的标准。

(五)文旅优势发挥不够。2011年,菏泽黄河水利风景区被水利部批准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19年,东明县高村黄河历史文化苑、鄄城县苏泗庄治河历史公园被山东黄河河务局命名为首批“山东黄河文化建设示范点”;2021年,全市临黄大堤达到了“生态景观线”的要求。但由于对上述优势发挥不够,至今未建成精品文旅线路,故也未成为文旅的“打卡地”。

(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黄河菏泽段的基础设施大部分为50—60年代修建,存在着运行时间长、工程年久失修和机电设备老化等问题;又加之当时设计的基础设施运载能力偏小,所采用的技术、装备和工艺也相对落后,如引黄涵闸、放淤工程和拦蓄设施等,已不能满足当下发展的需要。

三、保护开发利用对策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菏泽市应从黄河菏泽段实际出发,以问题和困难为导向,运用现代生态理论,创新思维,超前谋划,综合施策,努力将黄河菏泽段打造成保护、开发和利用黄河资源的先行区、引领区、示范区。

(一)编制保护开发利用规划。从黄河菏泽段的资源现状、设施建设和发展需求来看,已具备编制保护、开发和利用黄河资源的基本条件。菏泽市应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尽快编制保护、开发和利用黄河资源规划。规划要坚持生态优先、量水而行、突出特色原则。体现绿色低碳、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理念,统筹空间布局,强化项目支撑,贯穿生态主线,明确黄河资源的保护范围、开发重点和利用举措等。同时,要与国家、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以及菏泽市相关规划有机衔接,力争使编制的规划具有引领性、指导性、可操作性。

(二)抓好沿黄生态保护修复。把生态保护修复作为沿黄区域的首要任务,统筹湿地、森地和农田等生态系统,着力抓好大保护、大修复、大治理,筑牢黄河生态屏障。一是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等制度,完善沿黄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实施沿黄防护林、农田林网和水土保持等生态修复工程,高标准打造东明—郓城沿黄绿色长廊。二是推进沿黄滩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实行国土空间差别化用途管制,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因地制宜推进沿黄滩区退地还湿,建设耕地、林草和绿带多位一体的生态涵养带,打造滩河综合生态空间。三是创新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加大沿黄区域生态补偿力度;选择黄河东明段等重点区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绿水青山转为金山银山”的菏泽路径。对沿黄4县区实行差异化考核,建立完善以生态保护优先的考核体系。

(三)系统提升防洪减灾能力。加大要素投入力度,建设综合性防灾减灾体系,提升水旱灾害防治能力,构筑安全的稳固防线。一是实施黄河防洪工程,对游荡性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开展险工险段、控导工程及新续建项目建设,维持中水河槽稳定,提高主河槽排洪输沙能力;对重点河段进行技术改造,确保堤防不决口。二是严格限制自发修建生产堤等无序活动,深化滩区安全建设,争取开展综合治理试点。实施引黄涵闸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消除险情及安全隐患,保障黄河防洪安全。三是建设堤防及重点险工、控导视频监控系统,有序推动水位、冰凌和环境等信息采集,实现黄河菏泽段河流运行情况的动态感知。加强应急队伍建设,设立灾害防御培训演练基地,提高专业机动抢险能力。完善防汛物资储备制度,新建改造一批防汛物资储备库,切实增强防汛保障能力。

(四)集约节约利用水利资源。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积极发展节水产业,确保黄河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一是对已建成的平原水库,实施边坡维护、除险加固和清淤治理等工程,以确保安全、可靠、有效贮存黄河水资源;同时,超前规划,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再高标准建设一批平原水库,增强黄河水资源贮存能力,以解决地下水超采、生态涵养水不足和经济发展用水限量等问题。二是以大中型灌区为重点,推进灌溉体系现代化改造,实施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打造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灌溉和连片种植区喷灌等新技术,并采用微喷、滴灌和渗灌等新工艺,完善田间节水工程体系。同时,选育推广耐旱作物新品种,提高低耗水、高耐旱作物种植比例,推动节水农业持续发展。三是在生物医药、能源化工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行业,积极推广节水技术、设备和工艺等,加快节水及循环利用设施建设,促进企业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提高黄河水资源利用率。

(五)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立足黄河滩区的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和防洪要求等,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一是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重点发展有机粮食、高档果蔬和特色中药材等种植业;推广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新模式,打造一批粮食基地、果蔬基地和中药材基地等,促进种植业提质增效。二是利用丰富的饲料资源,突出发展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和青山羊等养殖业;采用氨化、碱化发酵双处理和热喷及单细胞蛋白等技术,打造一批专业养殖户、养殖村和养殖场等,促进养殖业提质增效。三是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着力发展黄河鲤鱼、黄河甲鱼和黄河莲藕等水产业;创新“公司+基地+渔户”有机结合的经营方式,打造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水产基地,促进水产业提质增效。

(六)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入挖掘阐发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精神财富和时代价值,统筹推进文化、生态、旅游有机融合,着力搭建黄河文化交流平台。一是开展黄河文化资源普查,建立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构建新时代菏泽黄河文化研究体系。加强对黄河沿岸古村落、古建筑和古遗址等保护,并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黄河文化非遗小镇、谋划黄河治水技术交流中心,打造“黄河记忆”活态展示基地。二是完善沿黄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黄河游观光大道,提升黄河大堤旅游功能;整合黄河沿线优美的自然风光、多彩的人文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等资源,推动串点成线,打造以黄河风光游、乡村自然游和农业生态游为重点的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三是建立沿黄4县区文化旅游联盟,建设一批地标性文化旅游项目。重点抓好黄河生态旅游区、黄河军旅红色旅游区和黄河奇险漂流区等建设,突出抓好黄河文化博物馆、黄河文化传承中心和黄河农业生态园等建设,打造集休闲度假、文化传承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示范区。

总之,保护、开发和利用黄河资源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安全、生态和经济诸方面,并具有周期长、投资多和难度大等特点,故应集中各类生产要素,加大黄河资源保护力度,拓展黄河资源开发空间,提升黄河资源利用水平,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过程中,展示菏泽担当,体现菏泽作为,贡献菏泽力量。

(作者单位:菏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