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啸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3-02-13 09:19
本报记者 张啸
早春二月,曹州大地乍暖还寒;沃野田畴,正孕育着新的生机。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牢记总书记视察菏泽时提出的“农业这个优势不能丢”的殷切嘱托,菏泽市扛牢农业大市责任,朝着农业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和美、农民增收富裕富足之路奋力迈进,勾勒出后来居上征程中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花开富贵 擦亮“中国牡丹之都”金字招牌
春节前,花农的温室大棚内,不仅春意盎然,而且繁花似锦。春节期间,近20万枝芍药鲜切花畅销全国,飘香八方。
“这个季节的芍药鲜切花价格更贵,春节前后,菏泽向市场供应了近20万枝芍药鲜切花,填补了这个时段国内芍药鲜切花市场的空白。”牡丹区都司镇花王牡丹产业园负责人赵文双介绍。与此同时,菏泽催花牡丹雍容华贵、寓意富贵吉祥,历年来在年宵花市场中备受热捧,成为花农致富增收的美丽产业。
立足资源禀赋,菏泽市加快推动芍药鲜切花产业发展,将牡丹“一枝独秀”发展为牡丹和芍药“双花齐放”,带动更多群众走上致富路。
菏泽种植牡丹历史悠久,始于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自古享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誉。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菏泽市调研,考察了尧舜牡丹产业园,了解菏泽发展牡丹产业情况,指出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
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山东省牡丹产业发展规划》和《菏泽牡丹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方案》支持牡丹产业发展,菏泽市委、市政府根据产业发展不同阶段,适时制定政策措施,全方位打造菏泽牡丹品牌,牡丹产业走向了深层次、全方位、多领域的综合发展之路。
“牡丹浑身是宝,花可赏、根入药、籽榨油、蕊制茶、瓣提露……”菏泽尧舜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尧舜牡丹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外牡丹产品深加工行业龙头企业,产品种类由2013年的不足10个发展到140多个,涵盖保健品、化妆品、特膳食品等多个领域。菏泽牡丹特色产业,也从单一种植、种苗、切花、观赏向医药化工、日用化工、食品加工、营养保健、畜牧养殖、工艺美术、旅游观光、食用菌、新型材料等九大领域不断延伸,形成全产业融合发展的完整链条。
目前,菏泽牡丹拥有9大色系、10大花型、1280个品种,是世界上最大的牡丹繁育、栽培、科研、加工、出口和观赏基地,2022年牡丹产业总产值达102亿元。
安居乐业 黄河滩成为美丽富裕的“幸福滩”
白墙红瓦的小楼错落有致,宽敞的道路笔直整洁,绿化树木郁郁葱葱,一处处美丽庭院格外醒目。
“现在大家住上了新房,道路宽敞了,环境整洁了,绿化美化也很漂亮,一下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出门办事也更方便。”在东明县长兴集乡兴东新村,村民李玲竹告诉记者。
在兴东新村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在为群众办理相关业务。新村建成后,在市县乡各部门的支持下,整合各类资源,党群服务中心开通“一站式”办结服务,通过“云办亭”“云视通”等智能设备远程视频连线,打造“窗口开到村、视频面对面”的服务模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曾经的黄河滩区,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安居难、娶亲难……困扰着世世代代的滩区人。菏泽市黄河滩区涉及4个县区,人口约占全省滩区人口的四分之一,是全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的主战场。历经15000多个日夜艰苦奋战,先后攻克十大难题,如期完成菏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生工程,实现滩区群众的百年安居梦。
做好滩区迁建后半篇文章,既是打造乡村振兴宜居样板的有力途径,也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菏泽市立足自身实际,统筹产业发展布局,大力发展服装加工、电子制造、特色种植等带动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以稳定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帮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东明县明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位于长兴集乡竹林新村,建设5个加工车间,引进先进技术生产变压器、环形电感等电子产品,年产值500余万元,辐射竹林、老君堂、高台等多个新村,带动周边群众200余人就业,人均月增收至少3000元。
虎杖种植既可以保护环境,同时也促进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并且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极好的观赏价值与良好的经济、社会价值。山东金凤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5万余亩栽种虎杖,开发虎杖芽、虎杖茶、虎杖根等多种产品,长期用工200余人,已经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虎杖种植及加工产业园区。
依托滩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立足滩区迁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培育打造黄河滩区特色优势产业。目前,东明县的虎杖种植、水产养殖,鄄城县的黄桃种植,牡丹区李村镇的生态旅游等,都已经初具规模。
菏泽扎实做好滩区迁建后半篇文章,积极做好产业发展、就业创业、设施配套和社区融入等后续工作,努力把黄河滩区打造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幸福滩”。
星火燎原 一根网线搭上电商致富“快车”
乡村振兴,找准产业路子是关键。
早年间,曹县大集镇孙庄村还是鲁西南一隅的贫困村落,村里也搞过一些产业,效果都不理想。为了生计,村民多数选择外出务工。
孙庄村党总支书记孙学平介绍,2013年,市县两级把农村电商培育和发展作为扶贫帮扶的有力抓手和重要途径,在精力、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进行重点帮扶。
通过政策引领,“网店+服饰加工销售”的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在偏僻的孙庄村扎根,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演出服饰加工户不断增加,全村2618人,超过70%的村民从事了电商行业,同时吸引众多大学生和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一头系着广阔乡村,一头连接线上市场,一根网线为孙庄村村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目前,孙庄村拥有淘宝店2200多个,天猫店200多个,拼多多、抖音直播、快手达到了500多家,整个村电商年销售额突破3亿元大关。”孙学平说。
不单单是曹县大集镇,根据阿里研究院公布的2022年全国“淘宝村”名单,菏泽市以541个淘宝村、93个淘宝镇,双双领跑全国地级市。农村电商,成为破题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菏泽市通过整合区域优势产品资源,通过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提升行动,推动农特产品“网销进城”,形成集聚效应,打造一批“小而特、小而精、小而强”的区域电商公共品牌。各县区涌现出“曹献优品”“e品好郓”“沃,东明”“鲁陶优品”等一批县域电商公共品牌,被授权使用企业达到110家,推动农特产企业品牌化、标准化发展。
曹县表演服饰、汉服占全国电商产业70%、30%,木制品销量占阿里国际站40%;鄄城县发制品跨境电商模式销往欧美、日韩和非洲;牡丹区探索“互联网+鲜切花”新路子,芍药鲜切花销售额占全国一半以上,皇镇街道南靳庄村成为全国首个“鲜花盒马村”;定陶区木制品和食品产业、成武县家具制造和医疗器械、单县医疗用品和园艺户外用品、巨野县农产品和爬行垫、东明县妇幼用品等特色产业集群各具特色。
电商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反向助推了电商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菏泽学院、菏泽职业学院、菏泽技师学院、菏泽信息工程学校以及各县区职业中专等均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积极组织在校学生参加电商社会实践,电商人才遍地开花。
端牢饭碗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增添丰收底气
立春已过,冬小麦开始返青,正是抓好春季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升级的关键时期。
郓城县张鲁集镇夏楼村,种粮大户刘文政正使用旋转式喷水机给小麦浇水,只需连接好机井,打开阀门,喷水机便会对麦田进行喷洒灌溉。张鲁集镇种植小麦面积达7万余亩,为保障小麦稳产、增产,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邀请省农科院挂职“第一镇长”刘奇华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察麦情,促管理,指导群众做好病虫害防治、施肥、灌溉和返青等工作。
“好地才能出好粮,现在不仅建了高标准农田,还有农技人员为我们指导麦田管理,我们更有底气多种粮,种好粮。”刘文政说。
2月7日,省农科院组织的小麦专家服务队来到郓城县,深入一线开展生产形势考察和技术指导服务。
在郓城县随官屯镇王庄村,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查苗情,查墒情,查病虫情。因为没有及时镇压浇灌越冬水,王庄村的小麦有不同程度的受冻现象,针对这一问题,专家及时给出解决办法。在郓城县张营街道省农科院科技示范园内,专家认真考察济麦23、济麦44、济麦70等小麦新品种的生长情况。
正值春耕备播的关键时期,菏泽各县区抢抓农时,抽调技术指导人员到田间地头,一手抓春耕备播,一手抓春季农田管理,确保春耕备播工作顺利开展。
郓城县是全省四个国家超级产粮大县之一,现有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0万亩,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60万亩。
郓城县依托省农科院实施“三个突破”战略,探索“全产业链融合、全过程绿色、全环节智慧”的发展路径,制定“1园10产N区”建设方案,重点建设1处农业科技示范园,全面示范和推广国内和省内领先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优选粮油、畜牧、家禽、设施蔬菜、果树、芦笋等10条特色产业链;每个产业链打造N个长期核心基地作为产业示范区,辐射引领郓城整县域涉农产业,全面促进郓城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菏泽市大力实施农业良种工程,推进郓城国家级小麦制种大县、巨野国家级优良品种繁育基地建设,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让“希望的田野”丰收底气更足。
如今的菏泽,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面对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菏泽市立足自身基础,着力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拿出只争朝夕的干劲、保持滴水穿石的韧劲,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