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本地要闻  > 正文

菏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摘要)

作者: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1-01-28 15:11

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在突破菏泽、后来居上征程中迈出新步伐

(一)“十四五”时期发展具备坚实基础

1.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预计 2020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3483 亿元,跃居全省第8 位,比 2015 年提高 5 个位次,年均增长 7.0%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近 4 万元,是 2015 年的 1.36 倍。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9.9 : 40.2 : 49.9 ,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 238亿元,居全省第 11 位,比 2015 年提高 2 个位次,年均增长 6%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634 亿元,年均增长 8.2%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29365 元、15107 元,分别是 2015 年的1.44 倍和 1.54 倍,发展规模、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明显提升。

2.动能转换迸发新活力

围绕新旧动能转换,积极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鲁西南大数据中心、大唐 5G 微基站、晶亿白石墨烯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新能源电机电池、镁合金轻质材料、生物传感器等一批产品初具规模,生物医药、高端化工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一批优势产业健康发展。 2020 年,全市院士工作站、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239 家,首个国字号技术交易平台中原技术市场上线运行,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233 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37.7% ,“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 ,经济结构实现了脱胎换骨的系统性塑造。

3.对外开放增创新优势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拓展进出口空间。菏泽国际会展中心建成投用,陆港产业新城建设加快推进,菏泽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 型)正式封关运营,济铁菏泽物流园运转良好,海关监管场站工程完工,东明石化原油保税仓库投入运营。成功举办两届世界牡丹大会,积极参与山东儒商大会、日韩山东周、山东连线世界 500 强等重大活动,成功引进了金丰农业、挺卫健康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外资项目,累计利用外资 10.23 亿美元;同时,培育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出口基地 3 个,有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 916 家,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 2188.4 亿元,年均增长 9% ,外向型经济已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4.基础设施得到新提升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菏泽牡丹机场完成校飞试飞,全市人民期盼多年的“航空梦”即将实现;鲁南高铁菏曲段、菏兰段加快建设,雄商高铁菏泽段正式获批,全市人民的“高铁梦”近在咫尺;德上高速巨单段、菏宝高速和枣菏高速菏泽段建成通车,全市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洙水河实现通航,新万福河具备通航条件;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含农村公路)达到 27203 公里,铁路通车里程达到 327 公里,“水陆空”综合立体交通格局加快形成。建成平原水库 8 座,蓄水能力达到 0.7 亿立方米;电力总装机达到557.5 万千瓦,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 211.6 万户;人工智能等新基建加快推进,开通 5G 微基站 1681 个,已成为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

5.生态建设开拓新局面

积极推进“四减四增”行动,集中打好黑臭水体、生活垃圾和扬尘等污染治理“九场标志性战役”,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度削减,全市 PM 2.5 、PM 10 浓度分别较 2015 年下降 44.2% 、 36.1%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排放总量完成省下达任务,3 条出境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扎实推进能效对标活动,35 蒸吨以下锅炉全部淘汰,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 22% 。深入推进“十百千”工程和美丽村居建设“四一三”行动,加快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万福河景观带、赵王河下游湿地和东舜河生态修复等一批生态项目竣工投运,全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愿景正在加速实现。

6.脱贫攻坚取得新成效

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方略,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单位联系村、干部联系户,创建村级服务型党组织、创建群众满意业绩”的双联双创活动,送政策、送资金、送思路,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同时,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建设扶贫车间、提供扶贫岗位,积极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 96.2 万人,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达标退出,并在全省率先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了扶贫特惠保险,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扎实推进,28 个村台社区建设全部开工、 6 个外迁社区全部搬迁入住,14.7 万黄河滩区群众即将实现“百年安居梦”,为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菏泽贡献。

7.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

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政务运转更加便利、更加科学、更加高效。建立“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市县联动”网络服务平台,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深入推进“一网办理、一次办好”改革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改革,明确市、县区两级均可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 137 项,实现了“市、县区通办”和“市、县区同权”。在全省首创独立评审勘验、特定领域许可秒批等工作系统,审批环节减少40% ,审批时限压减 3/4 。郓城县被纳入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县,鄄城县、单县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取得突破性进展;单县、东明县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省级试点取得实质性成效,其余 9 个非试点开发区全面完成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任务。

8.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全市多层次社会事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维持在 80% 左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面改薄、消除大班额成效显著,学龄儿童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达到 99.2% 和 100% 。文化领域亮点纷呈,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居全国地级市第 3 位,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数量连续多年全省第一,全省首个地方戏曲振兴发展示范区落户菏泽。医疗卫生得到加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 5862 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 58364 人、病床 50578 张,并建立医联体 32 家、医共体 14 个,人均期望预期寿命达到 80 岁。社保水平持续提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 559.2 万人,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460元和每年4200元。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率达到 51%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45% ,分别比 2015 年提高 5.9 个百分点和 19 个百分点。民主法制成效显著,法制政府、法制社会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效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战果丰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国防动员、档案史志、地震气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残疾人工作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二)新发展阶段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从我市看,开启实现后来居上目标新征程。具有政策机遇叠加、投资需求旺盛、产业特色突出等比较优势,还具有区位条件优越、人力资源富集、后发优势强劲等独特优势。

一是政策机遇叠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菏泽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菏泽提出“后来居上”的殷切期望,为我市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淮河生态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优势凸显,突破菏泽、鲁西崛起和支持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等政策效应加速显现。

二是区位条件优越。我市串联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环踞济南、徐州、郑州、太原、石家庄五大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是山东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前沿阵地和对内开放的重要节点,处于“增长三角”的核心区域,经济纵深广阔,市场容量巨大,融入新发展格局潜力将得到充分激发。

三是人力资源富集。我市总人口已达 1000 多万,其中 15 岁至 54 岁的劳动力人口占 51% ,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较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实施“归雁兴菏”战略,健全人才政策体系,人才培养、引进和回流速度加快,市场主体大量增加,实体经济蓬勃发展,人口红利进一步释放。

四是投资需求旺盛。我市重大项目进入集中建设期,机场、高铁和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发力,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等一批重大公共服务项目密集实施,东明石化减油增化、大唐 5G 微基站和石炭纪纳米新材料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有效投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五是产业特色突出。我市全流程打造生物医药和高端化工“两大核心产业”,高品质提升农副产品加工、机电设备制造、商贸物流“三大优势产业”,大力度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全力构建了优势突出、相互支撑、集约发展的“231 ”特色产业体系。

六是后发优势强劲。我市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期,产业发展、信息融合和城市扩张潜力巨大。淘汰落后产能、过剩产能的“包袱”较轻,发展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旅游、现代金融等新兴产业空间较大。同时,城市改造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需求持续旺盛,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

同时,我市发展也面临一些深层次的困难和问题:衡量发展的主要人均指标还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欠发达仍然是我市最大的实际;新兴产业层次低、体量小,科技创新能力弱,土地、能耗、环境容量接近“天花板”;民生欠账多,城乡发展不协调,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任务繁重;营商环境还有不少隐性壁垒,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有待提高。随着周边城市群发展和机场、高铁互联互通,虹吸与倒流效应同步显现,省内各市竞相发展势头迅猛,竞争压力持续加大,等等。

综合分析,“十四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趋势性、根本性向好变化,将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各领域加快发展、结构优化、整体跃升。未来五年,一定是菏泽脱胎换骨、羽化成蝶、涅槃重生的五年,一定是菏泽焕发新面貌、培强新动能、展现新作为的五年,一定是菏泽快速突破、后来居上、全面开创的五年。

(三)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后来居上目标

根据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总体安排,二○三五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省将基本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菏泽提出的“后来居上”殷切期望,顺应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菏泽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压奋进、务实图强,全力推动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潜能充分释放,基本实现后来居上目标。展望二○三五年,我市经济实力、综合竞争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争先进位,主要人均指标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显著提高,科技创新水平进入全省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更高水平的平安菏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一都四乡”城市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建成国内大循环新节点、内陆开放新高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充分共享后来居上丰硕成果。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突破发展、后来居上的关键五年。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菏泽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干部作风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面实现重点产业、乡村振兴、城市功能、营商环境“四个突破”,以重点突破开创后来居上新局面,努力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全省领先的发展势头,提升经济总量在全省的比重和位次,提升主要人均指标发展水平和在全省的位次,加快塑成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全力打造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区域发展新高地。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要求

——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抓好党的建设”重要指示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共同富裕方向,真正站稳人民立场,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用实际行动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坚决扭住发展质量和效益”重要指示精神,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创新破解发展瓶颈制约,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坚决推进改革”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大胆干”“坚决改”“勇于试”,敢于用改革破解发展中的一切难题和矛盾,善于用开放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找准菏泽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切实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必须坚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要指示精神,确立工业是未来一个时期菏泽经济命脉所系、立市之本和强市之基的发展定位,大力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工程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积极开展“双招双引”,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培大育强本土企业,加快提升生物医药、高端化工等产业基础和现代化水平,以强大的工业支撑筑牢后来居上的坚实基础。

——必须坚持敢于率先突破、后来居上。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居上”殷切嘱托,准确把握菏泽所处的发展阶段,发挥特色优势,放大现实优势,挖掘潜在优势,培育新型优势,努力推动优势产业逐渐由跟跑、并跑到领跑,保持经济发展速度和惯性,力争比预期目标完成得更好,在区域发展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

(三)“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二○三五年发展目标,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和我市发展条件,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速增长相协调、膨胀总量与提升质量相统一,今后五年要全面开创后来居上新局面。

——开创强市建设新局面。主要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二方阵并实现位次前移,主要人均指标发展水平与全省差距明显缩小,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改善,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主框架基本塑成。

——开创改革创新新局面。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扎根菏泽大地,产权制度、要素市场等重点改革提速加力,高质量发展制度体系逐步完善,生产要素流动更趋合理,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开创结构优化新局面。新动能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明显提升,农业基础更加稳固,“231 ”特色产业、“四新”经济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大幅提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开创城乡发展新局面。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快速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农村基础设施配套更趋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美丽宜居乡村“四点对接”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初步建成。

——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招商引资质量效益大幅提升,进出口结构更加优化,内畅外联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外向度显著提高,开放型经济体制健全完善,牵动沿海、连接中原的国内大循环新节点、内陆开放新高地基本形成。

——开创民生保障新局面。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有力有效,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教育水平明显提升,医疗健康体系逐步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到2025年,我市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开放活力显著提升,高质量发展成效跻身省内一流行列,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过程中充分展现菏泽更大担当、实现更大作为,做出更大贡献。

三、全力推进“重点产业”突破,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做大做强核心产业

以全流程打造生物医药和高端化工“两大核心产业”为主攻点,以突破“卡脖子”技术、加速产业化为导向,聚集要素资源,实施重点突破,全力加快发展。到2025年,两大核心产业新增百亿级产业园区或项目10个以上,新增产业规模3000亿元、达到5000亿元,具备新增300亿元税收贡献能力。

生物医药产业。坚持高新化、融合化、聚集化原则,做强引导基金、引进前沿成果、落户高端企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化学创新药、现代中成药、高端特色原料药等,突出发展医疗器械、药品包材、医药物流等,积极发展新型辅料、修复替换生物材料,支持海外制剂转国内申报,着力培育和完善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健全完善产品研发、药号申请、产权保护等服务机制,搭建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技术研发、中试孵化、产品产业化生物医药共享平台。依托睿鹰制药、步长制药、赛托生物等龙头企业,积极推进菏泽现代医药港、菏泽生物医药产业园、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郓城县医药产业园、定陶区润鑫产业园等“一港四园”建设,加快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全省最优的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形成千亿级产值、百亿级税收的高端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高端化工产业。坚持高端化、集约化、园区化原则,以做强石油化工、做大煤炭化工、做优精细化工为重点,加快炼化一体化进程,重点抓好东明石化 300 万吨/年减油增化、1200 万吨/年炼油扩能改造和 120 万吨/年聚酯等项目建设,突出发展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产品,推进全产业链整体跃升,力争3至5年将“油化比”由“十三五”末的 6:4 降到3:7 。着力延伸煤炭化工产业链条,实现煤焦油、焦炉气等副产品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积极推动精细化工向产业价值链两端延伸,向高质高端高效转型升级。依托中信国安、圣奥化学、尚舜化工等龙头企业,实施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加快形成技术领先、特色鲜明、区域协同的高端化工产业发展新格局,建成鲁西南 4000 亿级产值、200 亿级税收高端化工产业集群。

(二)加快发展优势产业

聚焦产业链终端、价值链高端,推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电设备制造、商贸物流三大优势产业向高端产品、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延伸,塑造产业集聚发展新优势。

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以绿色、安全、优质为主攻方向,提升创新能力,发展特新产品,搞好品牌培育,加快形成加工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产业发展格局。依托稻香村食品、华康新希望木业、万丽服装等龙头企业,打造食品生产、林木加工、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集群、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国林产品集聚区。牡 牡 丹 产业 业, ,依托尧舜牡丹、商圣牡丹、瑞璞工艺等骨干企业,发挥好世界牡丹大会、国家花艺博览会和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等节会作用,开展好“中国牡丹之都”(菏泽)卓越贡献奖、“花开盛世”牡丹系列奖等评选活动,推动技术攻关,设立发展基金,创新营销方式,着力推进牡丹产业向“高产种苗、观赏花卉、食用油脂、功能食品、生物医药、美容日化、文化旅游、高端礼品和衍生产品”等九大领域稳步发展,培育壮大牡丹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全球最大的牡丹产业化发展高地。

机电设备制造产业。突出智能化、高端化和规模化特点,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导向,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柔性生产等新兴模式,开展关键技术装备和先进制造工艺集成应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依托达驰电气、精进电动、凯维思智能制造等龙头企业,打造输变电设备、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风电设备四大产业集群,建设山东省重要的机电设备制造产业基地。

商贸物流产业。以智能化、高效化、品质化为方向,发展多式联运,推动设立区域性快递分拨中心,加快商业贸易规模市场、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集中建设,招引和培育一批高端商业、现代物流企业,吸引国际性、全国性和区域性展会项目落地。积极发展工业电商、农业电商和跨境电商等,促进电子商务迭代升级,提高物流业与现代农业、制造业、金融业融合服务能力。积极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市场竞争力的物流园区、骨干企业和优质品牌,着力培育提升一批商业步行街,加快形成辐射内陆、引南连北的枢纽型物流集散中心。

(三)打造新兴产业集群

以建设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为重点,膨胀规模、提质增效、做优品牌,着力提升新兴产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广应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推进锂离子电池、氢能源电池等新型电池研发与产业化,重点打造鄄城县风电设备制造及新能源开发等一批区域性新能源基地。依托菏泽石炭纪纳米新材料产业园、山东晶亿新材料和山东天和压延铜箔等,突出发展石墨烯、纳米新材料、高分子、特种金属功能和新型无机非金属等高端材料,重点打造石墨烯、纳米新材料、镁合金高端金属材料、5G 新材料为主的区域性新材料聚集区。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数字经济,以推动产业发展和应用服务为着力点,加快布局 5G 、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产业,实现迭代发展。依托鲁西南大数据中心、大唐 5G 产业基地总部、山东伏羲智库互联网研究院等,积极培育大数据服务业态和数字文明生态体系,努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现代服务业。在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会展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的同时,重点发展现代金融、医养健康和精品旅游等新兴产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跃升。现代金融 ,以服务实体经济、激发创新活力为根本,优化金融结构,发展多元资本市场,发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等,加快形成多层次、广覆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医养健康 ,积极培育“健康 + 养老”“健康 + 体育”“健康 + 互联网”等健康融合发展新业态,放开医疗服务市场,推动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康复服务领域,建设健康医疗产业孵化园及健康示范小镇,打造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产业链,提升医养健康服务水平,加快构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现代医养健康产业体系。精品旅游,充分发挥“一都四乡”等品牌优势,大力推进牡丹文化、水浒文化和黄河文化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深入挖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时代价值,推动旅游与文化、康养、度假等有机融合,发展全域旅游,提升乡村文化旅游,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实施一批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一批文化旅游景区,培育一批文化旅游领军企业,努力打造精品文化旅游品牌。

(四)提高园区发展水平

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采用“党工委(管委会)+ ”等多种形式管理模式,推动开发区回归本位、聚焦主业、重塑优势。完善提升曹县化工产业园、郓城化工产业园和定陶润鑫化工产业园等 9 个省级化工园区及各类产业园区承载功能,重点抓好交通通讯、供电供热和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金融服务、科技咨询和商贸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抓好精细管理、一体运作和高效服务等“软件”设施建设。完善“亩均效益”评价体系,强化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保障,积极引导重点产业、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努力提高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和产业聚集度。精准施策、统筹推进、创造条件,支持菏泽经济开发区、菏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园区,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努力提高辐射带动引领能力。

四、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突破,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菏泽模式”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充分发挥农业大市优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推动粮食生产良种化、机械化和服务全程社会化,引领粮食生产向绿色、高质、高效方向发展。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抓好农业防灾减灾,粮食产能稳定在 140 亿斤以上,巩固好全省“粮仓”地位。

(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充分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和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绘就多彩“曹州风情画”。增强县域经济辐射带动功能,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聚焦农村路水电气医学等短板弱项,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深入实施“四好农村路”等工程,推动城镇集中供气、供热施设向农村延伸,配套建设商贸物流、科技咨询、金融服务等。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布局农村 5G 网络,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推动智慧农业、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普及。

(三)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牢固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建立起工农共生、城乡互补、全面融合的新型城乡关系。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关键,构建县城、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等载体,持续增强城镇人口集聚功能,不断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全面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推动城中村、城郊村、镇驻地常住居民有序市民化,实现农业转移人口按意愿在城市落户。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健全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保障进城农户享有基本权益,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统筹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地就业创业,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制度,健全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机制。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和新型小城镇特色建设融合发展,构建镇村协调联动融合发展格局。以重点镇、示范镇为基础,培育一批镇区人口超过 5 万人的小城镇,推动牡丹区吴店镇等 16 个市级“两新”融合发展试点乡镇加快建设。新建农村社区适当向县城和小城镇驻地集中,着力培育一批人口规模在 5000 人以上的农村新型社区,打造乡村振兴龙头。到 2025 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59% 。

(四)深化农村制度改革

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依法保护土地经营权。稳妥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可以依法由城镇户籍的子女继承并办理不动产登记。规范宅基地有偿转让、有偿收回等方式,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资源。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统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挖潜指标,优先保障农业项目用地。推广乡村产业发展“点供”用地模式,盘活现有闲散土地。建立财政对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确保“十四五”末全市土地出让纯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0% 以上。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涉农金融产品创新,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推动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持续增长。

(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多措并举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确保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加强城乡劳务对接,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鼓励农民工等返乡人员创新创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将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健全对农民直接补贴政策和生产者补贴制度,完善特色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补贴政策,健全农产品市场价格风险保障机制,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创新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推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经验,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振兴乡村传统工艺,培育家庭工坊、手工作坊,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五、全力推进“城市功能”突破,打造四省交界区域崭新城市

(一)提升中心城区带动能力

坚持“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走内涵式、集约化、智能化城市发展道路,着力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建设品质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形成布局科学合理、功能优化完善、集聚辐射能力强的城市格局。充分放大牡丹机场、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等带动效应,强化主城区、定陶区一体化发展,打造沿京九铁路、巨野-东明两条发展主轴,拉开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城市轻轨、快速通道等大容量交通设施,规划建设一批跨铁路桥梁,贯通、改造、升级一批城市道路,打通道路微循环,着力提高通行效率。推动 BRT 快速公交建设,实现城区到县城快速通达。规划建设城市停车设施,加强充电、加气和公交站点等设施建设。实施“水系连通工程”、改造提升“五湖十河”,因地制宜建设“街头绿地”“口袋公园”“湿地公园”等,抓好沿河绿化、沿路绿化和组团绿化等;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推动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无废城市建设,争创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保持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到 2025 年,建成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加大县城建设力度

坚持突出特色,做好县城城市规划设计,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城市个性。以完善城区基础设施为重点,推动新城综合开发,抓好老城升级改造。依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每个县区明确 2-3 个重点产业,推动向特色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着力把县城打造成承载产业和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以及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重大平台。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提高县域财政能力,在资金筹措、人才支持和项目建设等方面,重点向县域倾斜。加大行政区划调整力度,推动成熟的县设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支持郓城县、单县、曹县撤县设市。总结推广郓城县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县经验,加快推进单县、鄄城县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进一步提升县域新型城镇化水平。到 2025 年,建成 20-50 万人口规模的Ⅰ型小城市7个。

(三)提升城镇内涵品质

充分发挥重点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化“扩权强镇”改革,加快重点城镇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镇,努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科学编制重点镇国土空间规划,持续拓展发展空间,提高承载能力。支持重点镇开展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并享受相关政策。支持重点镇、中心镇扩规模强能级,增强产业支撑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扩大辐射范围。加快完善道路管网、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集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科技创新等优势资源,提高承载服务能力。依托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财源支撑,积极拓宽就地就业渠道,规范推进农村就地转移就业人口市民化,打造一批现代化经济强镇和县域副中心,形成全市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强劲增长极。

(四)高标准建设省级新区

对标国内一流新区,发挥交通枢纽、政策叠加、产业完备等优势,高标准建设菏泽新区。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调发展和中原经济区,串联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推动产能有效合作,发展贸易新业态,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打造区域循环经济、内陆开放新高地。坚持创新驱动、高端引领、融合发展,培育壮大现代高效农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建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试验区。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搭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平台。到 2025 年,将菏泽新区建设成为菏泽全域发展的主引擎,塑造传统农业区突破发展、后来居上的崭新城市,实现由地理区位中心到发展动力中心的蝶变。

六、全力推进“营商环境”突破,提升菏泽美誉度和影响力

(一)提高政务服务效能

全面提高政府服务能力、执行力和公信力,构建职责明确、运行高效、清正廉明的政府治理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责,进一步理清政府、市场和社会关系,推动政府核心职责向做好公共服务、维护市场公平、纠正市场失灵转变。严格执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全面落实行政审批“2 号公章”。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实现网上“秒批、秒办”,打造手续最简、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办事流程。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推动信息整合共享,形成“一个平台一个号、一张网络一朵云”,提高科学预测、智能决策和数字治理能力。

(二)推进诚信政府建设

在行政许可、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劳动就业、申请政府资金支持等领域,率先使用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以政府诚信施政带动全社会诚信意识的树立和诚信水平的提高。着力增强契约精神,严格履行政府向社会作出的承诺,把政务履约和守诺服务纳入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守信“红名单”、失信“黑名单”制度,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用联动奖惩机制,推动全市各界形成诚实守信的共识与自觉。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加快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和结果全过程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加快建设法治菏泽

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按照科学、民主、依法的原则,积极推进营商环境地方立法,将保障营商主体运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轨道。建立常态化清理机制,及时清理地方保护、指定交易、市场壁垒等影响营商环境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推行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机制,保证各类市场主体享有依法公平参与竞争的机会。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实现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治化。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便民高效、相互制约的行政执法体制和监督机制。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实行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健全“投诉即办”“免罚清单”“两法衔接”“府院联动”“证明事项告知承诺”机制,推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提升司法服务水平。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构建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加强司法活动监督,依法保障市场健康有序运行。严格规范司法活动,依法公正审理和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进一步提高商事合同司法审判和执行效率,对涉企案件要做到快查快办快执行。以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为重点,拓宽仲裁服务领域,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努力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完善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提升尊法守法行动自觉。深入开展民法典“十进”活动,扎实开展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加强法学教育和法治培训,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加强律师队伍建设,完善律师执业保障机制,开展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同时,健全“法律服务代理”机制。

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

(一)优化激励体制机制

强化政府科技服务职能。加快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完善覆盖创新全链条全周期的科技综合服务体系。优化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机制,提升科技研发投入比重。完善招才引智政策,建立人才政策兑现长效机制。推行科技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项目经费“包干制”,着力激活社会创新力量。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支持发展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构建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全要素创新体系。实施中长期项目绩效评价,健全以研发质量为导向的科研投入综合评价制度。

健全市场激励创新机制。健全创新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机制,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岗位设置、人员聘用、经费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将财政科研项目直接费用预算调整权全部下放给项目单位,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策权和人财物支配权。加大对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股权、期权、岗位分红等方面的激励力度。同时,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构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服务体系。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健全科技金融协同支持机制,组建综合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和科技保险机构,发展创业投资。用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将财政支持由后补助转向前段引导。鼓励保险机构完善科技保险产品和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上市或通过发行债券、票据等直接融资。建设一批重点产业中试基地,完善检验检测、成果熟化等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二)建立创新平台体系

提升基础研究能力。注重政府引导、企业牵头、多方参与、独立运作,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积极融入国家和省科技战略布局,打造特色鲜明的实验室体系,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聚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效农业等优势领域,重点培育一批省、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加快打造一批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力争推出一批“从 0 到 1 ”原创性成果。

建立新型研发机构。聚焦“231 ”特色产业体系技术需求,吸引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建设一批兼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主体特征的“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山东高端化工研究院、菏泽产业技术研究院、菏泽牡丹产业研究院等一批新型载体落地建设,鼓励山东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湖西分院加快发展,打造前沿新型产业策源地。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建设一批省、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加快形成包容开放、灵活有效的制度体系,打造引领发展的新标杆和重要科技力量。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以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完善科技创新攻关机制。全面梳理产业发展源头创新需求,开展前瞻性技术研究,形成一批突破性、引领性创新成果,加快塑成产业发展先发优势。推动 5G 场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助推企业开展科技研发、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

(三)突出企业主体地位

加强创新型企业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以企业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塑造产业优势。聚焦关键领域,组建一批产业创新中心,支持睿鹰制药建设高端创新药物产业创新中心。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健全培育服务体系,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发展能力。支持骨干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发服务集团。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升巨”企业提升计划,培育一批“隐形冠军”“瞪羚”和“独角兽”企业。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推动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支持大型企业开放创新链资源,形成领军企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创新发展、共享发展的格局。

推进产教科教深度融合。深化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等院校的战略合作,建设一批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产品开发于一体的高端智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载体。支持菏泽职业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创新中心、产教融合大学科技园建设。鼓励各类园区建设“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等专业化科技服务基地,支持各县区建设自主创新广场等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科技服务集聚区。推动高校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探索建立虚拟实验室等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促进科研基础设施和科技基础资源开放共享。

强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激励越来越多的人勇于创业、善于创新。积极推进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创新开展高峰论坛、创意设计、银企对接等系列专题活动。构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业创新平台,支持创建大学科技园、创业大学、创客学院、企业加速器等载体,鼓励发展众创空间、网上创新工厂、虚拟创新社区和创业咖啡等新型孵化器,支持中软创客创新创业综合体等建设。

(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人力资源提升工程,完善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壮大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造就一批高水平工匠和标志性服务模范。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强前沿新兴、复合交叉和专业领域人才培养。鼓励驻菏省属高校、职业院校、技工学校等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创业创新培训,培养一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科技推广等方面人才。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为核心,培养一支勇于创新、开放进取、扎实苦干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建设一批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职业经理人。

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参与国家“人才计划”、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工程。科学编制人才引进计划、绘制“人才引进地图”、建立国际创新人才港等高层次人才引进资源库和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国际人才交流会、“海洽会”和“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等招聘会,以及市级海外引才工作站,积极引进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深入实施“归雁兴菏”计划,鼓励菏泽籍高端人才返乡创新创业。设立市级“一事一议”引才通道,建立完善人才服务绿卡制度和人才服务联席会议机制,为高层次人才在落户、配偶随迁、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对急需的紧缺高层次外籍专业人士,给予就业期限、技术移民、永久居留等便利政策。

塑造人才发展环境。坚持人才制度先行创新、人才资源先行开发、人才投资先行保障,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保障人才以知识、技能、管理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创新团队,积极选树宣传,政治上给待遇、经济上给激励、社会上给荣誉。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提供全链条、全要素人才创业支持,积极争取人才工作综合改革试点。大力培育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积极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到 2025 年,力争建设省级园区 1 个,市级园区 2-3 个,集聚人力资源服务企业 100 家,产业规模超过 30 亿元,拥有从业人员 4000 人。

八、全面深化经济领域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

(一)健立要素市场体系

加强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创新土地要素管理,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土地二级市场交易平台,稳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推行灵活的产业用地方式,强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扎实推进“两新”融合试点建设,在进城落户农民退出农村权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发挥资本要素市场作用,大力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增加有效信贷供给,提高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及三农融资可得性。强化技术要素供给,推进应用技术类科研院所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完善科技和金融结合风险补偿机制。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动数据共享开放,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

(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深化国有经济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总抓手,深化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和抗风险能力。积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一盘棋”加快国有资本布局调整,推动市属国有资本向“231 ”产业、优势企业、核心主业集中,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新旧动能转换的“旗舰”企业群。实施市属企业混改计划,通过企业上市、员工持股、投资参与非公有制经济等形式,实现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优势互补。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体系,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民营企业家的人身、财产合法权益。放开民营企业准入限制、破除招投标壁垒、减轻税费负担,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民营企业获得土地、资金的公平性、普惠性和可得性,降低民营企业经营成本。建立帮助民营企业纾危解困长效机制。加快融资担保、社会信用、直接融资等政策体系建设,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

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深入挖掘“商圣文化”,实施“卓越企业家工程”,开展优秀企业家评选,打造一支战略型、创新型、高素质的一流企业家队伍。引导民营企业家弘扬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心无旁骛深耕主业。落实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建立市级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家制度。

构建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优化市与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理顺市以下财政分配关系,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健全预算管理体系,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强化政府债务管理,保持政府杠杆率基本稳定。

九、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区域经济双循环、内陆开放新高地

(一)深挖潜释放内需潜力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统筹网上与网下、产品和服务、业态与模式,拓展消费链上下游,以消费需求升级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医养健康、养老育幼、教育培训等服务产业,推动服务消费提质增效;繁荣发展夜间经济、宅经济、假日经济、首发经济等,培育新消费热点;积极发展住房、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促进实物消费提挡升级;突出发展绿色消费、游戏电竞、网红直播等新业态,壮大新兴消费规模;培育发展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个性化、品质化消费,推动消费市场分层、领域细分、多点爆发。优化城市新购物中心、城市综合体等核心商圈布局,建设提升一批高品质步行街,引进品牌之家、旗舰店、直营店等新型业态。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提升发展便利店、连锁超市、24 小时营业店等社区商业,打造一批社区便民商圈。

持续优化消费环境。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制定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提升群众消费能力。发挥金融对拉动消费的促进作用,鼓励消费金融产品创新,争取开展成品油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改革试点。实施网络消费、服务消费、品牌消费和民生领域消费放心工程,健全产品、服务质量治理体系,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完善消费产品和服务标准,开展服务业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推行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制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建立健全消费者信息保护、数据交易、开发利用等相关制度,加强信用信息公开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推进“放心消费在菏泽”创建活动。

扩大精准高效投资。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以“两新一重”项目为重点,优化投向、保持投速、提高投效,持续增强发展后劲。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一批填补国内空白、增强引领能力、延伸产业链条的重大项目,着力提高“231 ”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基础设施完善,积极布局 5G 、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加快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航道等交通工程,完善提升平原水库、河道治理、农业节水等水利工程,优化提升清洁煤电、新能源、输变电等能源基础设施。围绕民生短板补齐,加快建设医疗健康、公共卫生、应急保障、普惠教育、文化体育、养老服务等民生项目,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二)宽领域扩大对外开放

搭建对外开放平台。坚持便利化、配套化、集约化原则,以园区、内陆港和会展等特色平台为抓手,着力完善载体功能,切实增强对外开放能力。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发挥济铁菏泽物流园海关监管场站、保税物流中心(B 型)功能区作用,不断扩大运营范围、提高规模效益。积极申建综合保税区,支持东明石化原油保税仓库增强原油储备、转输运能力,支持单县青岛海关直通场站升级为内陆口岸,培育打造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推动铁路港、公路港、航空港、航运港等内陆港口加快建设,打造港航新区、临港产业园和高铁新城等,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多式联运开放格局。

优化外向经济布局。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持续开拓东盟市场,推动科技、文化、经贸等多领域交流合作。加强与欧盟主要国家合作,支持企业走出去布局创新链,引进来共建产业园,提升产业和科技合作话语权。在巩固美国、日本、韩国等传统市场的前提下,积极开拓拉美、东欧、非洲等新兴市场。加快境外营销网络建设,实施“互联网 + 外贸”工程,着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外贸供应链管理等新模式,打造跨境电商产业聚集区,创建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完善外贸运营机制,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境外市场开发、“海外仓”建设。优化外向型经济园区布局,加快文化旅游、户外家具和人发制品等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强化上下游产业链整合,推动保税加工、商贸物流和对外贸易等一体化,实现市场化运营、专业化服务、国际化发展。

推动外贸外资高质发展。坚持以质取胜、效益优先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创新外经模式,优化贸易结构,提升发展外向度。积极培育新型贸易业态,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引导出口产品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高方向转型,以技术、品牌、服务为核心,在提高木草柳、发制品、干鲜果蔬等传统出口产品质量基础上,促进高端机电设备、生物医药制品和优质农副产品等出口;积极培育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文化旅游、建筑承包和数字信息等服务进出口。鼓励先进技术、重要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等进口,增加原油、木材、优质日用品等进口。

加强区域合作共赢。按照全省“加快三大经济圈一体发展”的总要求,主动融入全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拓展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的合作空间,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全面融入中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协作区、淮河生态经济带、陇海兰新合作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经济区等城市交流合作,着力推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打造全省向西融合发展和中西部地区向东开放的桥头堡。注重与鲁南经济圈各市的协同联动、有机衔接、融合发展,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乡发展互促互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等,加大区域内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力度,实现交通同城化、产业链条化、生态一体化。

十、聚力完善信息网络,培育发展数字经济

(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建设泛在连接的信息通信网络。加快 5G 基站布局,推动 5G网络在重点企业、产业园区、商务楼宇等场所深度覆盖,重点抓好大唐 5G 微基站建设。加快全媒体中心和广电 5G 智慧产业港建设,完善面向 5G 的移动交互广播电视传播网络,推动广电网络超高清、云化、IP 化、智能化发展。加快 IPv6 规模部署,统筹推进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 IPv6 升级,进行互联网数据中心、政务云平台与社会化云平台 IPv6 改造,推广 IPv6 移动和固定终端。加快光纤网络扩容,优化骨干网络结构,推动“千兆城市”“百兆乡村”建设,构建高效协同的数据处理体系。建成鲁西南大数据中心,开展数据汇集和共享,构建 6 大基础库、12 个专题库,建设 2 万个 5G 基站。到 2025年,全市实现县城、乡镇驻地和村庄 5G 信号全覆盖,打造区域性大数据中心城市。

布局全域感知的智能设施。加快完善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等三大功能体系,推动企业基础设施、平台系统、业务系统和工业设备上云,打造“云行菏泽”品牌。实施“5G+ 工业互联网”工程,优先在数字经济园区、智慧化工园区、产教融合科技园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利用窄带物联网、增强机器类通信、远距离无线传输等物联网通信技术,部署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的智能化传感器,提升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规模应用场景县级以上城市主城区普遍覆盖、重点区域深度覆盖。

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持续推动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数据支撑。积极争取建设基于5G 的车联网示范道路,统筹推进汽车、公路、城市道路及附属设施智能化升级,提升“人、车、路、云”融合协同能力。建成市智慧交通运输平台、智慧交通应急指挥中心等,推进交通信息融合共享,提升交通运营监测和科学决策水平。推进能源资源技术设施数字化,鼓励建设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能源资源运行云平台,强化电力、天然气、热力管网等各类能源资源网络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推进“互联网 + ”充电设施建设,探索建立全市统一的智能充电服务平台,依托加油站、公交站场、停车场等场所,构建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水务、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推进水、固体废弃物等智慧环境监测监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挂高资源共建共享和数字化改造,加快“透视菏泽”建设,推动综合管廊智能化建设。

(二)提升数字经济水平

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应用。深入推进 5G 、虚拟现实、智能交互、声光多媒体、多维显示等领域技术应用,加快网络视听、数字会展、数字娱乐、数字生活建设。

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聚焦数字经济核心领域,加快壮大产业规模,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开展数字经济企业培育“沃土行动”,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重点扶持小微企业、创业团队发展。加快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推动区块链在质量、商务、政务、医养、制造等领域应用,着力打造区块链产业集聚区。

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推动产业数字化改造、服务化升级和融合化发展,加快数字赋能产业升级。发展特色高效数字农业,打造一批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推动工业制造智慧升级,建成一批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智慧园区。实施工业企业技改工程,培育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众包设计等新型制造方式。发展数字化服务业,推动普惠金融数字化应用,加快发展第三方支付、众筹融资等新业态;加快现代物流智能化改造,鼓励发展“互联网 + ”车货匹配、船港货匹配、无车承运人等新模式;加快旅游景区提质扩容,逐步实现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旅游体验、景区流量调控智能化。

(三)构建信息服务体系

提高数字化政务效能。深入推进“互联网 + 政务服务”,构建便捷智能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全面实现“一网通办”,推进“一链办理”集成服务;大力应用数字证书、电子签章等技术,推广全程无纸化政务服务。推动“互联网 + 党建”发展,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党群公共服务模式。推动“人工智能 + 智慧检务”“区块链 + 司法行政”等系统建设。

推动公共服务便捷化。推进大数据创新成果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完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系统,提升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智能化水平。加强智慧校园建设,提升教育普惠化、均衡化水平。发展智慧文化,推进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增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数字服务能力。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形成线下线上相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构筑数字生活新图景。顺应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社会发展趋势,在人脸识别、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虚拟现实、数字货币等领域,丰富拓展应用场景,提升智慧体验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社会服务的需求。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创新社区服务模式,加快构筑数字生产、数字生活、数字生态新图景。

十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筑牢高质量发展支撑

(一)打造综合交通网络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按照“能力负荷充分、资源配置优化、内外互联互通”的原则,建成鲁南高铁菏曲段、菏兰段和雄商高铁菏泽段,规划建设沪太高铁菏泽段、青延高铁菏泽段,构建米字型高铁枢纽,形成“1主7副”高铁站布局。开工建设菏泽至徐州、郓城至巨野至成武地方铁路,规划建设一批铁路专线,铁路通车里程、路网密度和保障水平进入全省前列。打通铁路通道“主动脉”,加快完善“两纵两横六射”铁路网,实现与东部沿海、中原腹地、京津冀等经济圈的高效连接。规划建设大唐郓城电厂、兖煤赵楼煤矿、济铁菏泽物流园等 12 条铁路专用线,开工建设菏泽城市轨道交通。到 2025年,全市铁路在建和通车里程达到 780 公里,全面融入国家和省综合交通大通道。

加快发展公路交通。以覆盖广泛、畅通便捷、服务提升为目标,推进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县乡村公路等公路网络高质量发展。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和扩容改造,建成阳新高速菏泽段、德单高速郓城段、郓鄄高速、沿黄高等级公路,完成日兰高速、菏宝高速菏泽至东明段和济广高速改扩建工程,规划建设单曹高速、济单高速、枣菏高速西延,构建“四纵四横四连”高速网,路网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 2025 年,全市通车和在建高速公路里程达到 710 公里,与周边地市实现高速公路直达。

有序发展航空运输。依托菏泽牡丹机场,开通国内主要城市航班,积极开通国际客运、货运航线。建成菏泽牡丹机场二期工程,开工建设曹县、单县、郓城县、市高新区通用机场。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菏泽牡丹机场特色小镇。到 2025 年,全市旅客吞吐量达到 302万人,货邮吞吐量达到 6500 吨以上。

持续发展内河航运。借助京杭大运河,统筹推进港口、航道建设,规划建设洙水河、新万福河二期、郓城新河等内河航道,以及巨野、郓城、成武等 6 个港区,将菏泽港打造成区域能源和原材料运输的重要口岸。到 2025 年,全市境内通航和在建航道达到 60 公里以上,建成通江达海的内河航运体系。

提升交通智能水平。广泛应用交通基础设施自感知技术、5G技术、车联网技术等,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与信息网融合发展。加快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开放应用,推动综合枢纽和多式联运中心建设,完善集疏运设施,建立物流运输体系,打造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二)构建能源供给体系

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优化开发煤炭资源,释放优质高效产能,稳定煤炭生产供应。建成万福煤矿及选煤厂,积极推进郓城高庄煤矿、曹县张湾煤矿、青岗集煤矿综合开发,加快建设大唐郓城电厂、赵楼电厂二期、国能菏泽电厂四期等一批热电联产项目,打造热电综合利用高质量煤电基地。优化油气资源输入保障,稳定市内油气产量,科学布局原油、液化天然气(LNG )等接卸设施,重点抓好输油管线运输能力提升、天然气管网和调峰储气设施建设,有效对接国家、省骨干输气工程,构建安全高效绿色油气运输体系。

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有序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建设采煤塌陷地、黄河故道、黄河滩区等光伏发电基地,稳步提升新能源占比。推进氢能源技术研发应用,实施天然气制氢、光伏发电制氢和风电制氢等示范项目。推动特高压落地配出工程建设,实施郓城 500 千伏变电站主变扩建、大唐郓城电厂 500 千伏送出等工程,构建以 220 千伏“三纵四横”为主网架、220 千伏变电站为县区配电网中心的输电网络,实现分层分片智能供电。

培育能源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推进储能、智能充电设施发展,实施煤矿智能化、油气管道智能化等示范工程,打造电源、电网、储能协调发展的新型智慧能源系统,推广终端一体化供能模式,引导能源发展从供方主导向供需互动转变。

到 2025 年,全市原煤产量控制在 1900 万吨左右,煤电装机规模达到 500 万千瓦左右,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突破 360 万千瓦,争创国家能源示范城市和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

(三)增强水利保障能力

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加强黄河水的综合开发利用,建设高新区魏楼、曹县太行、鄄城董口等一批平原水库,构建大中小微并举、丰枯多元保障的水资源配置格局,畅通完善水网体系,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实施引黄灌区节水工程,开展全社会节水行动,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着力提高集中供水率、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让农民喝上干净水、放心水、幸福水。

增强水利防洪减灾能力。提升防洪排涝标准,强化行蓄洪能力建设,实施洙赵新河、东鱼河、万福河等骨干河道治理,推进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整体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施黄河“二级悬河”治理工程试点,对高村以上游荡性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基本控制游荡性河段河势;对高村以下重点河段堤河进行改造,确保堤防不决口。统筹推进“堤(岸)、疏、蓄、滞”等工程建设,实现洪水“分得进、蓄得住、退得出”。加快推进刘庄等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建设现代农田灌排体系,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

提升水利智慧化水平。建设数字水利新型基础设施,补充完善雨量、水位、流量、水质、墒情、水利工程安全等监测设备,对河湖水系、地下水、水利工程等涉水信息实行实时监测。加强水利业务网络和市政务云融合及网络安全工作,提升基础支撑能力。建设水利“一张图”,强化水利空间信息协同共享能力,打造全市水利一体化业务应用平台。到 2025 年,全市建成站点布局合理、采集要素齐全、传输稳定可靠的天地一体化水利感知网。

十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一)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丰富内涵,领会精神实质,明确实践要求,夯实理想信念之基。完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建好用好“学习强国”菏泽平台,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快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入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培育文明新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

(二)传承弘扬优秀文化

继续实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进红色文化、牡丹文化、祖源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开发,提升“中国牡丹之都”等品牌效应,构筑优秀文化高地。实施百年菏泽党史文物保护展示、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革命旧址保护展示示范等工程,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创建国家级曹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集约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提升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中国(郓城)好汉节、孙膑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水平,加快方特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园、华夏部落文化旅游区、汉文化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持续举办中国牡丹之都卓越贡献奖和“花开盛世”牡丹系列奖项评选活动。

(三)构建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创新文化服务运营机制,构建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涵,编纂“菏泽传统文化大系”,创作推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加快建设市博物馆新馆等,建立健全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打造“15-20 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进一步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加快菏泽全媒体中心建设,推动市主流媒体一体化改革,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强化科技赋能,推动 5G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同公共文化场所深度融合,丰富数字文化体验内容。争取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论坛、峰会、赛事等在菏泽举办,不断提升菏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加快文旅产业发展

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促进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发展,打造一批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类创新创业共同体,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创新、集聚、高质量发展。综合开发牡丹、水浒、民俗等特色文化资源,实施“文化旅游 + ”工程,推动教育、医养健康、休闲农业、体育赛事等与旅游跨界融合,积极发展研学旅行、中医药健康、乡村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等业态。举办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活动,打造牡丹花街等商业文化街区和以万福河景观带、成武月光水城等为核心的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挖掘激活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

十三、推动绿色发展,努力打造生态菏泽

(一)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统筹生态保护、自然景观和城市风貌建设,强化沿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系统修复保护,塑造以绿色为本底的沿黄城市风貌。加强沿黄交通、农田水利、蓄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支撑保障能力。积极融入全省黄河科创大走廊、黄河现代产业合作示范带,完善滩区迁建新村产业规划,打造“黄河生态经济带”“黄河文化旅游带”“黄河故道生态旅游产业带”,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二)加强自然生态保护

推进重点区域和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形成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一张图”。实施国土空间分类管控,提升优化开发区域综合竞争力,推动重点开发区域加快工业和城镇化进程,强化限制开发区域生态安全的主体功能,严格保护禁止开发区域,构建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进林长制体系建设,强化森林资源的监督管理,严格林地、湿地用途管制。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打造沿黄河、黄河故道生态保护带。强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推进郓城、巨野、单县等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产业化、社会化和可持续化。

(三)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引导全社会践行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理念,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行绿色经济模式,对现有工业企业开展“亩产效益”评价,实行资源要素差异化配置。完善绿色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实施“一园一策”“一行一策”,促进传统行业清洁化或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加强低碳发展技术路径研究,争取开展低碳城市、低碳社区试点。鼓励资源综合开发回收再利用,重点推进原材料减量化、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建立布局合理、管理规范的废旧物品回收体系,实现市、县建成区垃圾分类处置全覆盖。完善节水、节材倒逼机制,以发电、焦炭和印染等行业为重点,推广高效节水设备、工艺和技术,提高工业节水效益。实施节水灌溉技术,开展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有机肥增施替代行动,推动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开展公共领域节水,严控高耗水服务业用水,加强特种行业用水监督管理,推动城镇节水降损。大力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四)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严守环境质量底线,突出分区分类管理,强化精准治污减排,有效增加优良生态环境产品供给,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严格执行国家、省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时段污染防治,科学实施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治理,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完善流域“治用保”治污体系,持续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抓好地下水污染防治、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推动天上水、地表水、特殊水、外来水、地下水“五水共享”,实现治污水、防洪水、抓节水、保供水“四水共治”。实施农用地土壤环境分类管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推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试点示范。抓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提高农业副产品、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和能源化利用水平。开展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有机肥增量替代行动,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实施汽车回收拆解工程,合理布局、培育一批标准化,与市场相适应的回收拆解龙头公司。加快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安全处置设施建设和收转运体系建设,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提升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健全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鼓励园区小城镇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试点。

(五)完善生态文明体系

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全过程。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用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双指标”综合评价区域发展质量。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开展能源、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促进绿色生产和消费,完善绿色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建立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有效发挥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推动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创新完善各类环保投融资方式,支持环保优质资本资产证券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环保市场。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推动统一确权登记,建立核算评价制度。实施国土空间监测预警和实时监管机制,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落实生态保护责任清单,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提升生态效益。

十四、增进民生福祉,共享发展成果

(一)提升就业收入水平

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总量结构并重和供需两端发力,统筹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提高就业政策的精准性、稳定性和协同性,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推动产业、企业、创业、就业“四业联动”,使“饭碗”选择更多。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青年见习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大力开发基层就业岗位,拓展基层公共服务领域就业空间,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实施困难群体就业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拓展退役军人安置渠道,提高安置质量,建立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互补的教育培训体系,促进退役军人更充分就业、创业。推行创业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全方位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和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推动收入分配合理有序。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注重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健全与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与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健全要素参与分配机制,赋予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所有权、使用权、分配权等方面有更大自主权。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落实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收入监测机制,全面、及时、准确反映居民收入情况,把改革红利转化为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实效。

(二)提升现代教育水平

巩固提升基础教育。落实城镇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规划,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确保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程,稳定教师队伍,优化资源配置,改扩建、新建一批中小学校,消除普通中小学 56 人及以上大班额,义务教育九年巩固率稳定在 95% 以上。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鼓励优质高中与薄弱高中建立对口帮扶工作机制,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促进特殊教育融合发展,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和特殊教育资源教师建设工程,实现县区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建立残疾儿童学籍信息管理平台,推行个别化教学,进一步提升残疾人受教育水平。

建设职教创新发展高地。实施高技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补齐学位短板,鼓励驻菏省属高校、职业院校、技工学校等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开展技术技能、创业创新培训。筹建“天使家政”职业教育集团,规划建设一批优质中职学校和 1-2 处高职院校。打破学校类型界限,以县区为单位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与其他中等职业学校融合发展,推动符合条件的普通高中转型为职业中专,探索建立“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管理机制。深化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标准,加快实施菏泽大学建设、学科产业对接和高端人才汇聚等十大工程,推动菏泽学院整体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或部分专业转型为应用型专业,尽快把菏泽学院建设成为菏泽大学。建成菏泽医学专科学校新院区,推动升格为本科院校。完善提升齐鲁大学菏泽校区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推动菏泽职业学院与齐鲁工业大学“3+2 ”职业教育专本贯通培养。

(三)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全民参保信息系统,推行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健全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长期平衡。健全基本养老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健全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打造“军”色鲜明的“退役军人之家”。落实退役金、抚恤金、优待金、退休费动态调整政策,建立优待证制度,推动基本优待目录清单落地生效。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基本实现职业人群工伤保险全覆盖。建立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为补充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打造宜居生活环境。

强化社会事业服务。培育和规范慈善组织、慈善捐赠,推动联合型、行业性慈善组织建立,构建现代慈善事业发展新格局。建设全市婚姻登记电子证照库,加强婚姻档案电子化、标准化建设,持续提升婚姻登记管理水平。把惠民殡葬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保障范围,推动实现基本殡葬服务普惠性、均等化。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协同机制,切实维护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基本权益。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完善与人均消费支出挂钩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特困人员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完善社会救助综合管理平台,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衔接互通的社会救助体系,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四)提升健康服务水平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防协同机制,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快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完善面向基层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县域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格局,落实“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制度。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活动,推进家庭签约服务,以慢性病为重点推进医防融合,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档升级。推进医养结合示范创建工作,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培育养老新业态,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持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构建平战结合、科学高效、功能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完成市立医院改扩建、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菏泽分中心、市妇女儿童医院等市级医院项目建设,抓好县级综合医院提升改造,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推动医疗大数据应用,建立覆盖城乡、网格化管理的公共卫生管理和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全面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水平。实施“三减控三高”项目,规范开展慢性病早期筛查干预与健康管理。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公共卫生人才激励评价机制,增加公费医学生培养规模。健全妇幼保健服务体系,提升妇幼保健服务水平。

促进中医药发展。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服务模式,弘扬中医药文化,实施中医药“三经传承”战略,提升中医特色诊治能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西医融合发展,打造百亿级中医药产业集群。加强县级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实现政府办市、县区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实施治未病工程,强化重点人群和重大疾病综合防控,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努力实现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到 2025 年,6 个以上县区中医医院达到国家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

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深入落实全民健身战略,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力推进全民健身行动,抓好社会足球场地、市体育公园、牡丹区全民健身中心等项目建设,构建”一县一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格局。完善中小学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实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治,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将学校健康促进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和工作计划。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救治救助与服务管理,普及社会心理服务与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注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强化社会心理风险预警与处理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心理疏导工作。

(五)提升服务关爱水平

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完善妇女健康服务体系,提高妇女参政议政能力,支持妇女创业就业,统筹推进城乡妇女发展。完善家庭文明创建工作机制,深入推进“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美丽庭院”创建。加强婚姻家庭辅导服务,预防和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指导服务体系。加强儿童福利设施建设,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着力提升儿童福利保障、关爱服务及未成年人保护水平,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和困境儿童保护体系。

倡导青年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群团组织、社会协同推进青年事业的工作机制,优化青年成长环境,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加大青年人才培养使用力度,实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发挥“青鸟计划”聚才引智作用,持续壮大青年人才队伍。做好青年就业服务和就业权益保障,激发青年创新创业活力。建设用好青少年维权工作阵地,完善法律援助网络,严厉打击针对青少年的拐卖、性侵害、校园欺凌、网络犯罪等违法犯罪行为和涉及青少年的违法犯罪活动。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弘扬尊老敬老、养老爱老的社会风尚,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加快发展老龄服务事业,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多渠道增加养老服务供给,重点发展护理型养老床位,建设一批老年服务产业园区、特色养老小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特困人员供养机构和护理型养老机构等,加快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选择”的养老服务格局。深入推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培育一批老年服务产业龙头企业,支持一批家政企业发展壮大。到 2025 年,全市养老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 60% 。

提升残疾人保障水平。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康复相结合,完善三级预防网络,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残疾人康复需求相适应的多元化康复服务体系、多层次康复保障制度,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扩大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范围。实施“互联网 + 助残服务”,大力推广智能化家庭无障碍改造,为残疾人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智能化服务。

十五、强化重大风险化解,深入推进平安菏泽建设

(一)增强安全保障能力

夯实生物安全保障。更加关注生物安全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命健康、生态环境产生的危害和潜在风险,加强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和能力建设,构建全市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研究出台传染病防治、野生动物保护、动物防疫、公共卫生、医疗废物管理等办法,全面提高生物安全法治化水平。强化生物安全事件发生、发展与成灾态势分析,优化预测预警措施与筛选,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化解生物安全风险能力。实施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工程,实现县级以上疾控机构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全覆盖,提高传染病防治能力。

守牢金融安全底线。统筹利用金融风险防控监测大数据平台,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研判分析和金融运行监测预警处置,推动担保圈破圈断链。严控互联网金融、房地产、保险等领域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等行为。分类施策处置企业金融风险,划分不同风险类型和风险等级,力争把风险损失降到最低。发挥菏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用,促进重点企业金融风险化解。规范上市挂牌公司运作,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有序化解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加快金融信用体系建设,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打造网络安全体系。建设网络安全监测保障平台,维护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数据安全,提升网络安全整体防护能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增强应急响应能力。强化密码技术应用,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积极开展无线电管理工作,保障无线电安全。完善网络执法体系,加强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推动网络生态综合治理,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

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厘清部门监管责任,依法依规制定安全生产和责任清单。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培训,严格落实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依法惩治安全领域违法行为。健全安全生产管理、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体系,突出抓好危险化学品、煤炭生产、建筑工地、交通运输等领域安全监管。以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疫苗安全等为重点,构建全域覆盖、全链贯通、全面协同的监管机制,开展食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实施食药安全智慧监管工程,努力实现食品、药品安全率达到 100% ,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二)构建应急管理体系

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结合,完善防灾救灾减灾工作机制,有效应对各类事故和自然灾害。开展公共卫生、食品药品、自然灾害、事故灾难、防震救灾、消防安全、社会安全等风险调查和分级分类评估,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和综合减灾能力数据库,实施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构建统筹应对各种灾害、有效覆盖各环节的防治体系。完善全市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绘制救援队伍、物资、装备等应急资源“一张图”,形成贯通全市的事故灾害应急指挥网络。健全完善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专业力量协同、社会力量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开展实战化常态化演练。加强防汛、抗旱、地震、消防、人防等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应急装备现代化水平,构建科学实用的应急预案系统。强化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满足辖区居民紧急避险和临时安置需求。整合军地资源,推进军民融合,增强应急管理能力。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深化双拥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民兵后备力量建设,发展人民防空事业,提升国防动员能力。

(三)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锻造平安菏泽“金招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建设社会治理网格化智能工作平台,构建城乡基层治理新格局。坚持信访和各类调解联动,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建立信访积案常态化化解机制,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开展宽领域、大范围、多层次的平安创建活动,全面完成市域社会化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城市“智慧大脑”,打造平台型人工智能中枢,优化提升天网工程、雪亮工程,构建“警种联动、警保联控、警民联防”基层社会治理警务共同体,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化,持续开展黄赌毒整治专项行动,集中打击突出违法犯罪活动,严防危害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持续推进反恐防范标准体系建设,最大限度铲除暴恐活动滋生的土壤。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调节联动工作机制,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

十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要求,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要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干部监督管理,增强干部队伍活力。支持各级人大、政协依法履行职能,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以及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汇聚推动发展强大合力。

(二)切实加强作风建设

倡树“认真细致、敬业奉献、团结共事、务求实效”工作作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谋事力做、砥砺攻坚,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身“十四五”时期各项工作。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提升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四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三)健全统一规划体系

科学编制市级和各县区“十四五”规划纲要、专项规划,构建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市级规划体系。健全完善规划编制目录清单管理制度,市有关部门根据目录清单,组织编制有关规划,细化落实本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市政府各部门自行编制或批准的各类规划,需报市发展改革部门备案。加强规划衔接协调,明确衔接重点,规范衔接程序,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协调一致。建立市级规划管理信息平台,统一管理各类规划,跟踪监测规划编制和实施进程,推动规划基础数据互联互通和归集整合。创新规划理念,不断提高规划编制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规范化水平。

(四)明确规划实施分工

市政府统筹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对规划确定的重大目标任务实行责任考核,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完成。市发展改革部门牵头做好规划实施的协调落实,各市直单位对分工负责事项细化时间表和路线图,通过年度计划分解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各县区主要负责同志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第一责任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制定完善配套政策,强化工作推进落实。各级财政年度预算要结合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财力可能,合理安排支出规模和结构。年度预算安排要优先考虑本规划实施的年度需要。对纳入本规划的重大工程项目,简化审批核准备案程序,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能耗排放和融资安排。

(五)强化规划实施监督

建立“十四五”规划执行情况年度进展报告和检查巡视制度,对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等进展情况进行定期督查和通报,督促各方面加快推进落实。建立完善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客观公正开展中期评估和实施后评估,全面掌握规划实施情况,提高规划执行力和落实力。各责任单位要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计监督,及时报告实施情况和整改结果。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作用,聚焦重点工作、重大举措和重要约束性指标,强化与党政决策部署的衔接,创新开展民主监督新形式,增强监督实效。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性,确保“十四五”规划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