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 啸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0-11-13 09:17
编者按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菏泽,就坚决推进改革、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抓好党的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要求,为菏泽发展指明了方向。
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及菏泽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责任,立足菏泽实际,抢抓“突破菏泽、鲁西崛起”重大机遇,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强党建各项工作。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重要引擎,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把打基础利长远作为根本之策,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决不让一名群众小康路上掉队;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准,努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走出了具有菏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跑出了“后来居上”加速度,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取得了巨大成绩。
目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菏泽面临重大战略机遇,同时也要应对压力和挑战。此时此刻,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菏泽时的指示要求和嘱托,回顾菏泽经济社会发展之路,也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本报从今日起推出《为了总书记的嘱托》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尤其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下去。”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同菏泽市及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时说。
7年来,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菏泽市坚持把高质量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编织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安全网,用“绣花”功夫实现“精准滴灌”,奏响脱贫攻坚的时代壮歌。
作为山东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我市聚焦“黄河滩”,锁定“老病残”,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累计减贫170.15万人,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并探索构建了扶贫长效机制。
小康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7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上率下,始终保持决战决胜的政治定力,先后召开70余次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领导小组会、现场推进会等专题会议,制定专项实施方案,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精准扶贫,关键在人。
全市累计选派第一书记18954人次、58398名帮扶干部作为帮扶责任人,实现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覆盖,形成市、县、乡、村四级书记一起抓、党政一齐上,市县直部门全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思路决定出路。脱贫攻坚要取得决定性胜利,需要在思路、方法上求创新、求突破。
针对我市贫困人口面大量广的现实,在全国首创“全市贫困人口分布地图”“全市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分布地图”“全市产业扶贫分布地图”三张扶贫地图,弄清了“贫困人口在哪里,贫困村在哪里,哪里贫困人口多,哪里贫困人口少,归谁管,由谁扶,怎么扶,如何退”。
我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扎实开展“一户一案”精准扶贫、“一村一品”产业扶贫、“一人一岗”就业扶贫、“一台一韵”迁建扶贫工程,用“绣花”功夫创新机制抓推进。全面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政策,坚持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相结合,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不掉队。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创新实行“会诊制”,组成扶贫工作队入户“访贫问诊”“开出药方”,提升帮扶实效;创新设立“两项保险”,为全市所有贫困人口购买小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有效缓解困难群众因病致贫难题;创新推广“电商扶贫”模式,立足农村电商发展优势,拓宽产业扶贫领域;创新兜底保障模式,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24小时不断电的扶贫车间
70岁的杨银亭家在定陶区天中街道办事处南城社区,每天他都和老伴李庆芳来到离家仅1公里的茗嘉兴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工作说来也简单,给食用菌削根。
这边扶贫车间内,工人挑拣菌菇,一派繁忙;一旁的大棚内,鸡枞菌破土而出、长势喜人。一排排整齐排列的温室大棚内,鸡枞菌、羊肚菌、赤松茸等各种菌菇“扎堆”疯长,特色产业带动,群众稳定增收。
载满蘑菇的物流车辆不时驶出合作社,食用菌坐上飞机销往北京、上海、广东等各大城市。
“菌菇订单已经排到明年1月底,扶贫车间24小时不断电,因为要出货,白天晚上都有工人在干活儿,车间的利用率可以说非常高。”合作社负责销售的马周告诉记者。
“农户只要一心一意种蘑菇,就能走上小康路。”当年,合作社负责人马化彬说这话时,大部分群众心里打着退堂鼓。
2015年,马化彬牵头成立茗嘉兴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次年,利用区级扶贫资金515万元,建成食用菌示范棚100个及扶贫车间一座,主要从事灵芝、平菇、毛木耳、鸡枞菌栽培和菌菇的分拣加工。
短短几年过去,合作社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社区实际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新路子,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按照“统一引进品种、统一提供菌包、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服务、统一收购销售”的模式经营管理,坚持食用菌最低保护价收购,确保经营户稳定收益,食用菌产业富了群众的“口袋”。
合作社越做越大,带动贫困户就业,兜底种植户利益。目前,合作社共帮扶22个村、53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走出一条特色产业振兴之路。
脱贫攻坚过程中,我市在全国首创扶贫车间扶贫模式,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同时不断探索扶贫车间转型升级模式,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扶贫车间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逐步把原材料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物流、电商等凝聚在扶贫车间,形成全产业链,实现从车间到工厂,再到工业集聚区的转型。
目前,全市建成运营扶贫车间3063个,累计安置带动30.5万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9.7万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
从水患频发到岁岁安澜
九曲黄河,从东明县进入山东奔流向海。
毛吉志在滩区生活了71载,喜欢绘画的他,用画笔记录下滩区生活的变迁,60余幅画作以时间为轴,展现了黄河沿岸百姓从饱受水患到实现安居的转变。
他的画作中,新村建起了学校、凉亭、长廊,宽阔道路两旁,有对弈娱乐的老者,也有收获玉米的农人,滩区群众告别黄河水患,踏上了奋斗奔小康的新征程。
白墙灰瓦,红门带院。鄄城县旧城镇三合村村台上,刚刚迈向新生活的王庄村村民正在忙着搬家,村台社区的道路宽广笔直,公共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绿树环绕的一排排两层小楼整齐划一。
“这辈子搬了三次家了,现在终于住进安心的房子,以后再也不怕黄河发大水了。”刚搬到村台社区的王庄村党支部书记郭保荣说。今年,17894名鄄城县黄河滩区群众将全部搬进新居,迎来新生活。
如何让14.7万滩区群众摆脱黄患危害、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是菏泽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
我市于2016年先后启动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两大“百年工程”,一个个村台承载着滩区群众的安居梦想,见证着黄河滩区的历史性变迁。
产业发展是保障滩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村台建设的同时,我市就做出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坚持将滩区迁建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筹谋划,实现安居与富民同步推进、生态与产业同步发展。
从水患频发到岁岁安澜,实现安居梦的毛吉志将乘着新时代的东风,描绘出更美的画卷。
特色产业成为致富良方
单县曹庄乡鸿大山鸡养殖基地内,工人们娴熟地对鸡蛋进行分拣、装箱,一箱箱鸡蛋清点装车后,发往全国各地。
养殖基地负责人谢吉全介绍,基地有山鸡6万余只,半数可以产蛋,每天2万余枚山鸡蛋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大城市。这里饲养的是七彩山鸡,每只年产蛋达150枚,市场价格1.2元/枚。年销售额超过百万元。
基地优先录用附近村庄的群众务工,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平台。“每天到养鸡场上半天班,拾拾鸡蛋不耽误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每月有2000块钱的收入。”村民孙培芳告诉记者。
经过几年的发展,曾经的小作坊成为集养殖、销售、蛋类供应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型山鸡基地。
养殖基地逐步扩大,不少群众跃跃欲试并加入到养殖山鸡行业中来。村民张昌玄一开始跟着打工,养殖七彩山鸡,后来看着这个项目不错,开始入股一同养殖七彩山鸡。
如今,合作社共带动周边镇村40余人参与山鸡养殖,成为全市最大的七彩山鸡养殖基地。
“村民想养殖山鸡,咱们免费提供技术帮助,鸡蛋销路有保障,可以带动更多群众致富。”谢吉全说。
产业是脱贫的治本之策。我市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选优建好扶贫项目,盘活用好扶贫资产,不断增强扶贫产业发展后劲,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打造全产业链条。
脱贫攻坚工作中,结合实际大力发展芦笋、山药、牡丹、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鲁西黄牛、青山羊、小尾寒羊等畜牧养殖业,纺织、服装、板材、条柳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全市“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到135个。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帮扶、土地流转、资产收益、股份合作等方式,探索出了“政府投资、企业运营、贫困村资产收益、贫困户入股分红”的扶贫资金使用新模式,让群众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
点亮贫困孩子成长路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今年11岁的冯春雨,正在上小学二年级,而同龄人大多已经是五年级学生。8岁前,因为脑瘫,春雨没法直立行走,一直没有去过学校。
春雨的父母体弱多病,家里靠几亩薄田艰难度日。3年前,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让这个家如沐春风。针对贫困人口的医保和政策兜底,让春雨在济南顺利完成了手术。春雨身体渐渐好转,父母仍然不准备让她去上学。
朱艳霞和鲍珊是单县博爱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学校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两个人挨家挨户走访招进来的。
春雨的家在全县最远的乡镇最远的村庄。朱艳霞和鲍珊4次到访春雨家后,终于解开了春雨父母心结,春雨成为博爱学校的学生。
2018年9月,专为特困家庭孩子设立的学校——单县博爱学校正式成立。学校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生活设施和功能室,吃穿、住宿、书本、日常生活用品等全部免费。
“招生标准只有一条,没有父母或父母没有教育能力的特困家庭儿童。”单县人大副主任、博爱学校第一校长朱艳霞表示。没了父母的陪伴,但有老师的关爱,很多孩子把学校当成他们的第二个“家”。
瞄准脱贫攻坚薄弱环节,我市坚持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相结合,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不掉队。聚焦“老弱病残幼”“鳏寡孤独痴”等特困群体,探索构筑起党政尽职、社会尽心、市场尽能、邻里尽情、子女尽孝和个人尽量的“六尽”互动互补的综合保障体系。
针对特困儿童教育难题,全市建立了12所养教并重的全日制寄宿式公益学校,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孤儿、特困、残疾等孩子有学上;针对贫困老人养老安居难题,探索建设了2279套集生活居住、日间照料、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养老周转房,妥善安置贫困人口2848人。
点点滴滴的关爱,浸润孩子的心田,点亮着贫困孩子的成长路。今年,单县博爱学校入校学生达到202名,办学模式推广到全市。
电商扶贫的菏泽模式
任庆生是曹县大集镇丁楼村第一个开淘宝店的人,第一次见到时任大集镇党委书记苏永忠时,他心里并无好感。当时苏永忠到他家检查消防,院里堆满了布料,任庆生的小作坊面临停产整顿。
苏永忠督促他做好防火措施后,仔细询问他开淘宝店的具体情况,内心有了想法:为什么不试试电商扶贫?
两周后,苏永忠和镇里的干部,带着一块“大集乡电子商务经济重点联系企业”的牌匾,敲锣打鼓来到任庆生家。一起送到任庆生手上的还有一本营业执照。不久,镇里的淘宝店数量剧增,并成立了电子商务办公室。
短短几年过去,通过电商致富的任庆生成为丁楼村党支部书记,当选省人大代表。
依托电子商务带动,大集镇演出服饰加工业快速发展,电商扶贫的星星之火已经燎原。如今,大集镇是中国首批“淘宝镇”、山东省唯一一个淘宝村全覆盖的乡镇。
在全国最大的表演服加工销售基地——大集镇淘宝产业园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加紧赶制服装。立足表演服饰产业,大集镇将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探索出了以电商带动脱贫的“大集模式”。
脱贫攻坚实践中,创新探索“电商扶贫”的实践路径,拓宽了产业扶贫领域。立足农村电商发展优势,实施“一条网线、一台电脑、一个网店”工程,拉动网络创业,带动脱贫致富。
全市共有563个贫困村发展电商,拥有47个淘宝镇,受益贫困群众2.5万余人,其中43个贫困村发展为淘宝村并实现整村脱贫。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菏泽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举全市之力、聚全市之智,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决胜脱贫攻坚,奋力后来居上,努力向全市人民交上一份高水平的小康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