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培军 来源: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 2024-09-30 10:51
□记者 姜培军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市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三农”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乡村全面振兴工程,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产业融合赋能古村蝶变
村外青山如黛,碧水悠悠,山花盛开,一幅诗意田园与农文旅融合的生动画卷徐徐铺开。
村内是石头小路、石墙灰瓦、木门木梁,屋内是山中不知岁月长的恬静悠闲。
“前王庄村东邻凤凰山、西靠白虎山,现存石头房屋100多幢,且大部分保存完好。”9月24日,巨野县核桃园镇前王庄村讲解员张燕芹介绍。石房、石墙、石路、石磨……前王庄石头寨名不虚传,古建筑全部由石头砌成,布局严谨规整,造型古朴,工艺考究。据了解,石头寨有600多年历史,村内现存100余幢石寨民居建筑,其中70余幢为明清时期所建。院落大部分是四合院结构,如王家大院、五角楼等,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文化、科研价值。
“从前我们村有酒坊、油坊、豆腐坊,人称‘肉头窝王庄’。”69岁的村民王德启介绍,“目前我们又将传统产业发展了起来。”近年来,前王庄村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入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子,成立巨野古村石寨旅游开发项目部,对村内现存的90余处石头民居建筑进行折股量化,收归村级进行统一调配使用,招来了老酒坊、古村石磨香油、手工艺厂、书画院等产业项目,帮助金山砚制作技艺传承人徐永昌成立了金山砚石雕工作室。深入挖掘区域内鲁西南传统古村落内涵,对民宿进行改造升级,打造集旅游、餐饮、居住一条龙的特色产业体系。截至目前,全村直接受益群众达300余人,2022年度村集体收入达到55万元。
近年来,巨野县核桃园镇前王庄村依托国家2A级景区、国家传统古村落等优势,举办了前王庄民俗文化节、桐花节等一系列品牌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依托我市唯一的山水旅游资源优势,巨野县在金山文化旅游区打造了金山、青龙山、白虎山、凤凰山、前王庄石头寨“四山一寨”文旅板块,推出特色一日游、两日游、红色游等旅游线路,目前已经具备一定的知名度。
农文旅融合,广大群众在希望的田野上播撒乡村振兴的种子。在持续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中,我市各地积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系列产业振兴措施多管齐下,我市乡村产业平台建设更加稳固,要素支撑不断加强,行业指导更加有力,产业集聚程度逐渐提高。
“十里画廊”助推乡村振兴
农业强,农民富,这样的乡村振兴故事在我市还有很多。行走菏泽大地,沃野田畴,流金叠翠。村美、民富、产业兴的美好愿景,正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释放出乡村振兴的无限魅力。
一处一风景、一墙一文化,金秋时节,走进牡丹区牡丹街道李洪周村,一幅幅形态鲜活、图文并茂的墙体彩绘格外引人注目。女娲与牡丹的故事、老中医李洪周“望闻问切”的故事……一面面精心绘制的墙体彩绘像一张张名片展示着乡村新面貌。
以墙为纸,墙体彩绘不仅为李洪周村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让旧墙换新颜,成为传播文明的新窗口、温暖群众的新阵地。
行走在牡丹区牡丹街道李洪周村,呈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处处牡丹、芍药种植基地。“我们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以牡丹为底色,打造牡丹特色片区。流转土地3900余亩,招引牡丹企业和种植大户27家,大田牡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方连片,夯实了牡丹产业发展的坚实根基。积极为花农搭建电商服务平台,拓展牡丹销售广度,走出一条‘以自然美推动产业美,以科技强带动产业强’的新路径。”李洪周村党支部书记李孝杰介绍。
2023年以来,按照牡丹区工作部署,牡丹街道聘请浙江大学团队对示范片区进行整体设计,以“牡丹+文旅”为设计理念,对李洪周村和杨庄村进行重点打造。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重整、空间重构、产业重塑”,坚持以盘活闲置资源为原则,盘活多处闲置宅院,突出牡丹特色、写好生态文章、提升文旅服务,“数智牡丹、品质城乡”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已现雏形。近年来,我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高标准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推动片区内党建联合、资源整合、产业融合、人才聚合。
今年我市成功申报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2个,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9个,总数分别达到7个、29个,预计可争取省级以上资金4.9亿元。5月底全市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学习交流会召开,25个市直部门单位和10个县区有关负责人现场查看了牡丹区等5个县区示范片区建设情况。通过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加大统筹倾斜力度,有效撬动土地、资金、人才等各类要素向示范片区集聚,示范片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示范带动效应逐步显现。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我市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同规同网。推广集团化办学、紧密型医共体等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发展模式,持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实现城市优质服务资源向农村覆盖。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风貌改造行动,系统推进农村清洁取暖、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工作,高水平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全面提升乡村文明水平,为乡村振兴不断蓄力赋能。
黄河滩鲤鱼“跃龙门”
蓝天、白云、垂柳、秀荷……金秋时节,位于东明县沙窝镇的黄河生态农业产业园内,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喜庆氛围。
秋高气爽,产业园工作人员宋继林、张旷原拉网起鱼,随着网口的缩小,网中一条条黄河鲤鱼犹如开水中沸腾的饺子,跳跃翻腾,溅起阵阵水花。看着活蹦乱跳的鱼儿,二人喜上眉梢。
这处黄河鲤鱼养殖区与波涛滚滚的黄河仅一路之隔,养鱼所用的水也取自黄河。“我们主要采取‘人放天养’,科学投放鱼种,保障鱼种丰富、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良性互补。”产业园工作人员张旷原告诉记者,“因为黄河岸边水质好,黄河鲤鱼品质好,所以产品一直供不应求。”
目前,东明黄河生态农业产业园内莲藕种植面积为800亩。“我们目前种植的莲藕叶近圆形,叶柄较细,莲花呈白色,全生长期100天左右。”陈灿盈介绍,“这种莲藕藕型好,入泥浅,亩产高达3000斤左右。”由于黄河滩莲池具有水肥、土厚、避风、日照长等优点,这里所产的莲藕白嫩、松脆、质细味美可口,已获得莲藕绿色认证。
“池塘里,我们看见的是富硒莲藕,看不见的是藏于泥下的甲鱼。为了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我们建成了集观赏、生产于一体的甲鱼莲藕混养模式。”东明黄河生态农业产业园有关负责人李焕雷告诉记者,“黄河滩区就像聚宝盆,水好、土质好,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产业带动就业,东明黄河滩生态农业产业园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有力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东明是黄河入鲁第一县,渔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截至目前,东明县水产养殖面积达4.05万亩,全县累计渔业产量8846吨,渔业总产值16188万元。现有标准化池塘养殖、大水面网箱养殖、温室大棚设施养殖、综合种养、水库等养殖模式以及观赏鱼、休闲渔业等新发展模式。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抢抓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不断擦亮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底色。
“归雁兴菏”助力经济加速跑
“目前我们年产袜子1.5亿双左右,产品远销北美、欧洲、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日,在位于牡丹区李村镇的山东慈航针纺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连红国说。
生产车间内,一台台自动化电脑织袜设备高速运转,工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经过织造、缝头、翻袜、定型、包装等工序,一双双款式新颖的袜子便加工完毕。
1988年,连红国出生于牡丹区李村镇,早年外出打工。“在外打拼越久,对家乡的牵念就越浓,经过深思熟虑,我最终决定回乡创业。”连红国说。经过长达半年的奔波,终于在市有关部门和牡丹区李村镇党委、政府帮助下,他于2018年创办了山东慈航针纺有限公司。
“目前我们的厂区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主要包括6套标准化厂房、1栋现代化职工宿舍及一栋综合办公大楼。”连红国一边介绍相关情况,一边带领记者在厂区内参观。“我们先后从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引进全球领先的自动化电脑织袜设备200余台套、拼裆设备100台。”连红国说,目前该公司已经建成了集织造、缝合、裁剪、定型、包装于一体的生产平台,专业生产袜子、鞋子、打底裤等针纺织品。
为提高产品竞争力,山东慈航针纺有限公司于2019年投入200多万元成立科研部,打造了一支集产品设计、样品开发制作为主的人才队伍,完成了从来样订做加工模式向自主创新设计模式的转型。
“我们的产品主要瞄准北美、欧洲、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高端市场,由于原材料不同,产品价格从每双几十元到168元都有。”连红国的姐姐连红娟介绍,产品的畅销带动了附近约300名村民就业。
2015年起,我市开展“归雁兴菏”返乡创业行动。截至目前,累计吸引50.9万人返乡创业就业,领办创办实体20.8万家,引进过亿元项目409个,逐步实现了从“劳务输出大市”向“返乡创业大市”的转变。
粮食稳,天下安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粮食稳,天下安。
今夏麦收,鄄城县董口镇西张庄村种植的“菏麦29”百亩示范方经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现场实打实收,平均亩产为853.20公斤,交出了一张丰收答卷。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菏泽是农业大市,也是全省优质粮食作物和农副产品的主产区之一,全市粮食总产量连年稳定在140亿斤以上,是名副其实的“齐鲁粮仓”。
市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杨涌表示:“种子是粮食的‘芯片’。2024年,我院培育的‘菏麦29’再次以853.20公斤/亩的骄人成绩创菏泽市小麦高产新纪录,展现了‘菏麦29’高产、稳产和广适的优良品种硬实力。我们将通过不断深化科技创新,推动种业科技攻关,为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今年以来,我市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耕地红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突出抓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围绕“小而精”特色产业开展示范创建,推动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化、集聚式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曹县入选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单县入选省级现代农业强县,巨野县入选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
近年来,我市把持续推动“农业大市”高质量发展放在突出位置,统筹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成色。新的起点上,菏泽坚持把农业发展作为全市发展的重点工作不动摇,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上再加力。
大地飞歌,万物丰茂,田间地头处处是忙碌的身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图景正在菏泽大地徐徐展开。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建东表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近年来,我市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抓实抓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持续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加快由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的步伐。市农业农村局坚持在增进民生福祉上下功夫,大力实施乡村全面振兴工程,谋深抓实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农民富裕富足,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三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