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啸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3-11-01 09:14
一张薄薄的宣纸,承载着一座城市的独特文化底蕴。在巨野县,农忙扛锄头、农闲拿画笔,2万余名画师通过工笔牡丹画,勾勒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吃罢早饭,54岁的董春娥匆忙离开家,从巨野县独山镇乘坐首班201路公交车,来到20公里外的巨野县书画院。吸引她的,是几位从省城前来授课的著名画家。
10月16日,山东省美协副主席魏百勇、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梁文博等名家,来到巨野县书画院,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授课,结合工笔牡丹画写生技巧与思路、作品构图与布局、创作技艺技法等对学员进行一对一辅导。
和其他学员一样,在老师提笔演示期间,董春娥高举着手机拍摄,生怕漏掉任何细节。记者和她搭话,她摆了摆手,小声说:等一会儿、等一会儿……
实话实说,在董春娥心里,没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远大志向,但她明白,日益增长的工笔牡丹画技艺,能给家庭带来更加丰厚的固定收入。
“大伙儿积极性很高,效果真不错。”看着授课老师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巨野县书画院院长程军伟告诉记者,“此次名家讲堂的成行,源于全国人大代表徐凤秋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的建议……”
从蓄势待发到“破圈”成长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雍容华贵的牡丹,在菏泽已盛开千年。
牡丹之于菏泽,不仅是独特的地域符号,也成为这座城市如影随形的基因。来到巨野县,翻开一张张宣纸,记录着城市的文化底蕴。
“这是菏泽巨野县的农民画的画。”7月1日,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播出的特别节目《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市委书记张伦拿出一幅巨野工笔牡丹画介绍。而这,并非巨野工笔牡丹画第一次登上“大舞台”。
2018年1月,巨野县书画院院长程军伟接到了那个让他终生难忘的任务:为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宴会迎宾大厅创作巨幅工笔牡丹画。“山东省承接这么高规格的会议,会场要体现各地市的文化符号,菏泽的代表元素,无疑就是牡丹。”程军伟说。
命运的齿轮,总是在不经意间开始转动。
在山东工艺美院院长潘鲁生教授的指导下,十位巨野农民画家历时77天,九易其稿,巨幅工笔牡丹画《花开盛世》在会议开始前完成创作,置放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宴会迎宾大厅。当年6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宴会,欢迎出席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的外方领导人,并同外方领导人在巨幅工笔牡丹画《花开盛世》前合影留念。
随后,以《锦绣春光》《冠艳群芳》《国宝献瑞》《盛世中华》等为代表的巨野工笔牡丹画,先后亮相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重大活动现场,向世界展示了巨野县工笔牡丹画的艺术魅力和新时代农民的文化自信。
巨野工笔牡丹画如同田里的庄稼,带露珠、沾泥土、冒热气,是传统美学思想穿越时空的表达,也是生生不息中华文化的血脉传承。
一花引得百花开,百花捧出盛景来。如今,全国每10张手绘工笔牡丹画当中,就有8张出自巨野县,通过万千农民之手,国色天香在宣纸上争奇斗艳,成为惠民富民的特色产业。
幸福如花 生活似画
农忙扛锄头,农闲拿画笔。作为巨野县永丰街道办事处洪庙村农民绘画专业合作社第一批画师,37岁的桂怀芳身着汉服正在创作。长12米、宽0.8米的工笔牡丹画,她一个月能画两幅,一幅可以给她带来4000元的酬劳。与别人不同,近二十年的绘画生涯中,桂怀芳绘画前必定要穿上汉服,仔细梳妆打扮后才开始伏案工作,对她来说这是一种“仪式感”。
“在这工作很自由,到点就去接孩子、回家做饭,不耽误照顾家里,也能增加家庭收入。”桂怀芳19岁开始学画,作画已然成了她的职业。
洪庙村是远近闻名的绘画专业村,农民成为画师,以牡丹为主要创作题材,每年创作工笔牡丹画作品近2万幅。
如今,巨野县工笔牡丹画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徐凤秋便是其中的代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徐凤秋建议国家出台支持农民绘画发展的政策,让农民绘画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近期,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结合全国人大代表建议,组织书画名家深入基层、扎根群众,开展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11月下旬,还将派出专家对巨野县工笔牡丹作品及本次培训学员创作作品进行第二次点评辅导,检验培训学习成果,并结合作品进一步开展指导。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为啥不能换一种活法?在徐凤秋眼中,农民除了种地外,还应该通过其他途径增加收入,而工笔牡丹画产业能够实现在家里就能挣钱的愿望。
20多年前,徐凤秋还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偶然契机,她得知县城一家外企公司在招徒教工笔画,便有了学绘画的想法。在当时,搁下锄头、拿起画笔,是个轰动事件。“许多人不理解,可我觉得,农民为什么不能有其他挣钱的途径?”徐凤秋顶着压力,苦练绘画技艺。
2003年,怀着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的梦想,徐凤秋在巨野县董官屯镇后徐村,创办了鲁西书画院。她在田间地头现场创作,打动了围观的村民,迎来了一批批学员。鲁西书画院先后免费培养6000多名绘画人才,众多农民因此与画笔结缘,除了种地,卖画也能有收入。
一家三代共绘盛世牡丹
探寻巨野县工笔牡丹画的历史,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在县里的工艺美术厂,一批农民美术从业者拿起画笔,成为推动巨野工笔牡丹画的先驱力量,姚桂元便是其中之一。
年逾八十的姚桂元,被称作巨野县书画产业闯市场的第一人,见证了一幅画给一座城带来的蝶变。
姚桂元自小跟随爷爷练习丹青技法,成年后,他“闯关东”画过农村家具,也在县工艺美术厂做过职业画师。20世纪80年代初,美术厂停产,姚桂元组织12名下岗画师和30多名农民徒弟,在县城街头挂起书画社的牌子,集中开展创作培训。
从乡野麦田到国色天香,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他看准市场前景,创立古麟书画社,结束了农民画师单兵作战的创作模式,让农民画师可以全身心投入绘画创作,无须为作品销路问题而担忧。
2009年7月,姚桂元发起成立洪庙农民绘画专业合作社,这是全国第一个以农民绘画为专业的合作社。凡是有心想学绘画的学员照单全收,免费教人学绘画,学员画作卖不出去照样拿工资。抱团发展,让画师作品的价格也有了保障,一人带动一家,一家带动一村,多年来,靠一支画笔发家致富的村民越来越多。
2022年,一幅历时52天完成的巨幅工笔牡丹《盛世长虹》,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屏上循环播放4天,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笔牡丹画的艺术魅力。
这幅画的主创人员,是姚桂元的儿子姚树昭。如今,传承发展的接力棒交到了姚树昭手中,身为合作社理事长的姚树昭,通过电商解决了父亲眼中的销售难题,带着农民画师走到了父辈难以企及的国际舞台。“这份产业由我父辈培育壮大,由我们一代继续传承,成为一个可以让乡亲在家门口就业的富民产业,我和家人都感到无比自豪。”姚树昭说。
“农民画师多数学历不高,接触网络的机会较少,难以将作品更好地展示给大家。我选择学习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并作为未来发展方向,为的是让更多人了解巨野工笔牡丹画。”姚树昭的女儿姚明月,刚刚大学毕业,她选择在线上推广巨野工笔牡丹画。电商直播间内,她与画友对话,了解他们的诉求,科普巨野工笔牡丹画的前世今生。
一家三代接力奋斗,通过自己的方式共绘盛世牡丹,让富民之花越开越艳。
“重生”于画纸之上
通过工笔牡丹画,一批批农民画师实现增收致富,与此同时,也照亮着马凡叶的人生旅途。
17年前那场意外,带给马凡叶的遗憾历历在目,右下肢的高位截瘫让他消沉了许久。“半年时间,大门都没出过,整天躺在床上什么也干不了,感觉自己就是个废人。”谈起过往,马凡叶依然心有余悸。
朋友看他一直不出门,便带着马凡叶去参观画展,那一次,也为他打开了“重生”的大门。“看完画展,我就想着找个事干,心里有了学画的想法。”马凡叶说。以前在外地干修车行,对于曾经的他来说,手握画笔好比张飞拿起绣花针,不知从何下手。
2007年,他来到巨野县书画院,几张宣纸,几支毛笔,在老师的培训下,绘画逐渐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心逐渐静了下来,马凡叶的画艺进步很快。“通过绘画,思想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愿意和别人沟通交流。”马凡叶说。
不到一年,马凡叶就熟练掌握了相关绘画技巧,在巨野县书画院学习后,他又拜师其他名家,继续提高艺术创作水平。2009年底,马凡叶售出了自己的第一幅工笔牡丹画作品,几百元的收入不多,却是一个新的开始。
“学工笔牡丹画,首先要从勾线开始,要练习线条,我们传统国画素来讲究以线造型。线条打好基础后,下一步就是上色、分染、罩染等,再经过统一调整,最后完成一幅作品。”2016年,小有成就的马凡叶开始教画,在巨野县麒麟镇,这个建在路边、占地两百平方米的书画院,成为附近农民画家梦开始的地方。目前,他教过的学生已超过百人。
当命运为他关上一扇窗,同时也为他打开了一扇门。用指尖绘出别样人生,巨野县书画院内,马凡叶正伏案作画,手中握紧的两只画笔,伴他走过了人生“至暗时刻”,如今成为他行立世间的“双腿”。
勾线、分染、罩染……淡勾浓抹间,一幅幅雍容华贵的牡丹跃然纸上。如今的巨野,工笔牡丹画成农民增收“新密码”,不断拓展的产业发展新空间,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经将巨野工笔牡丹画产业的图纸渲染好底色,如何让品牌提档升级,推动工笔牡丹画规范化、专业化和市场化,巨野,正一步一个脚印迈进。
记者手记
最好的“破圈”是深耕自己
户户绘新枝,家家飘墨香。
工笔牡丹画易于入手,农民短时间内就能掌握基本技法,独立完成作品。巨野县把培育壮大工笔牡丹画产业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文化力量”,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重要支柱。
立足“塑品牌、育人才、拓市场”的方针,巨野县积极开展农民画师培育工程,通过“陪伴花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书画志愿服务队义务服务,依托49家基层画院、160余家书画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农民画师免费培训课程,普及美育教育,助力农户增收。
在“政府引导+社会投资”模式下,巨野县真正做到了想学画有人教、想画画有地去、想卖画有人收。如今,巨野县拥有绘画专业镇8个、专业村50个、基层画院49家、镇村书画创作室600余家、装裱店300余家、购销网点1000余家;国家级书画家62人,省级书画家147人,书画产业链上的从业人员达到2万余人;年创作书画作品120余万幅,作品远销40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预计产值达20亿元。
而在程军伟看来,巨野县的工笔牡丹画产业蓬勃发展离不开科学的顶层设计、雄厚的人才基础和日益扩大的品牌效应,如今已经处在1.0阶段,正在走向规范化、市场化的2.0阶段,最终的3.0阶段,就是创意、创新和自身版权,通过产品的不断迭代更新,靠品牌版权盈利……
深耕一寸,苗长一尺。“破圈”的本质是提升自己,只有提升品牌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内的标杆,才能让工笔牡丹画产业花开更艳,渐成满园春色。
文/图 记者 张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