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深度报道  > 正文

“秋虫”争霸!百余只蟋蟀以“武”会友

作者: 姜培军 郭卫东 来源: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 2023-09-11 09:48

image.png
激发斗志
image.png
厮杀
image.png
围观
image.png
获奖

□记者 姜培军 郭卫东

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在中国,它还是一种有“文化”的昆虫,它曾在《豳风·七月》里吟唱,曾在《古诗十九首》中哀鸣。9月10日,2023菏泽中华蟋蟀博弈友谊邀请赛在山东杨湖酒业有限公司举行,百余只蟋蟀同台竞技。比赛之余,记者采访了一些蟋蟀爱好者,听他们讲述关于“秋虫”的故事。

蟋蟀“论剑”,以牙还牙

金秋时节,蟋蟀争霸。

提虫、起闸、交口、落闸……9月10日,2023菏泽中华蟋蟀博弈友谊邀请赛在山东杨湖酒业有限公司举行。

经过抓阄、分组,当日10时,比赛开始,蟋蟀分组进入一只椭圆形透明器皿。“赛场”由一个闸板分成“楚河汉界”,两只即将参加比赛的蟋蟀由引草员带到这里“热身”。“赛场”一旁,其他即将参赛的蟋蟀在一只只小盅里“候场”。

两只蟋蟀真正争斗的时间非常短,所以比赛时,蟋蟀爱好者们都瞪大眼睛、凝神屏气地观看。两只蟋蟀起初在“赛场”的两个半区,引草员用草芡挑逗争雄双方,以激发它们的斗志。

“比赛开始!”随着裁判员一声令下,闸板提起,两只蟋蟀越过“楚河汉界”,开始厮杀。蟋蟀“论剑”不需要过多言语,靠的是“以牙还牙”,有时候三五个回合下来,甚至一招制敌,能者已经称王;有时候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则需要一番鏖战;有时候,蟋蟀以强凌弱,强的追着弱者斗,宜将剩勇追穷寇,这时候则需要裁判及时“落闸”制止无谓争斗,以免两败俱伤。

据了解,菏泽中华蟋蟀博弈邀请赛从2011年首次举办,截至2023年已经整整13年。菏泽市收藏家协会蟋蟀文化委员会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下,经过精心筹划,在每年的金秋时节举办中华蟋蟀博弈邀请赛,这已经成为菏泽蟋蟀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件盛事。

“秋虫”易抓,“好手”难觅

蟋蟀作为一种古老的昆虫,一直与人类相互伴随,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蟋蟀就鸣唱着向我们走来——“唐风”中第一首就是《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就是说,蟋蟀在堂屋里鸣叫,一年快要结束了。而《豳风·七月》写道:“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而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促织》中,蟋蟀却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意义。

“逮蟋蟀通常在秋天的夜晚进行,有时一逮就是一个通宵。”菏泽资深蟋蟀爱好者马永合说,秋夜三五个蟋蟀爱好者出现在一片玉米地里,他们头顶头灯、手提手电筒,一边蹑手蹑脚地拨开玉米秸秆,一边侧耳倾听。蟋蟀出现了,一名蟋蟀爱好者探出网兜,猛地往地上一扣。头灯照射处,一只蟋蟀已经落网。他随即从挎包里取出蟋蟀罐,罐口对准网兜,轻抖手腕,蟋蟀顺势跃入罐中。

天亮前,几个人拿着自己的“战胜品”会互相比较一番,谁捉到的蟋蟀在个头和品种上占优势往往获得不少称赞。“傍晚时分撒上饵料,随后着手捉虫,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我一看土壤环境和玉米秸的粗细,就知道这地方蟋蟀多不多。”马永合说。

据几名蟋蟀爱好者介绍,抓蟋蟀的过程有很多讲究:要考虑蟋蟀的生活习惯,比如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这就锁定了一个捕捉范围;抓蟋蟀通常都是在晚上进行,白天蟋蟀很少出来,基本不鸣叫;在抓蟋蟀时,要仔细地听其叫声,一只好蟋蟀的叫声是特别响亮的。

据悉,斗蟋蟀这项古老的娱乐活动,在我市盛行了很长时间。随着玩蟋蟀的人逐渐增多,我市前几年成立了蟋蟀文化委员会。

蟋蟀爱好者“朋友圈”逐年扩大

“我6岁就跟着哥哥抓蟋蟀,至今已经60年了。”66岁的马永合说。菏泽产的蟋蟀身高体壮,因性烈、强悍、善斗,正逐渐受到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地蟋蟀爱好者的青睐。据了解,菏泽属于黄河冲积平原,农作物和矿物质比较丰富,为蟋蟀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菏泽蟋蟀体质好、勇猛善斗的品性。菏泽的土壤呈弱碱性,适宜蟋蟀生长,骨骼、牙齿比较坚硬,所以菏泽的蟋蟀以凶猛、善斗、骨硕、行谐、色纯、品全而著称,为我市养蟋斗蟋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史料记载,我国养斗蟋与鸣虫始于唐朝天宝年间,南宋为蓄养鸣虫斗蟋蟀最著名的时代。当时,蓄养鸣虫斗蟋的用具已由金银竹板笼发展到万盆泥罐。南宋宰相贾似道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蟋蟀专著《促织经》。

明清两代,是中国虫文化、斗蟋史中的鼎盛时期。到了清代,斗蟋更加兴旺,从宫廷到民间,从城市到穷乡僻壤,从帝王将相、社会名流雅士到学堂儿童,善养者千千万万。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娱乐活动的多样化,民间斗蟋蟀的活动又风生水起。

相传,清末时期,有位爱好蟋蟀的钦差大臣路过菏泽,听说菏泽吕陵的蟋蟀品质不错,就逮了几只带回京城。一天,几位大臣聚在一起玩蟋蟀,这位钦差大臣养的几只“常胜将军”均败下阵来。自己的蟋蟀处于下风,钦差大臣的脸色有点儿挂不住了。这时,家眷提醒钦差大臣,还有几只菏泽的蟋蟀可以上场试一下。重新比斗,菏泽的蟋蟀连连获胜,钦差大臣的脸色转怒为喜,于是将菏泽的蟋蟀作为贡品送给了慈禧。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菏泽的蟋蟀确实并非徒有虚名。

近年来,菏泽广大蟋蟀爱好者在一起进行捉蟀、养蟀经验交流,蟋蟀交易和蟋蟀文化研究等活动,促使菏泽蟋蟀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据了解,目前菏泽蟋蟀爱好者“朋友圈”已经扩大到七八百人。

“今年我们四五个人合作捉蟋蟀,20天的时间挣了10多万元,每人分两三万元,应该说效益还是不错的。”一位蟋蟀爱好者说,与蟋蟀相关的产业在菏泽方兴未艾,发展前景广阔。而另一位蟋蟀爱好者说,他曾于2007年将一只蟋蟀卖出1.5万元的高价格。那么什么样的蟋蟀才能进入买卖的“决赛圈”呢?“牙口硬、脑袋大脖子粗、身强体壮。”一位蟋蟀爱好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展望未来,菏泽市收藏家协会蟋蟀文化委员会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将努力推动菏泽蟋蟀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小小“秋虫”,在呼唤大产业。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