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社会新闻  > 正文

沿着黄河遇见海|从泥路高坡到青砖白瓦 “黄河入鲁第一村”迎来华丽蜕变

作者: 来源: 发表时间: 2024-10-11 17:38

辛庄村,坐落在东明县黄河滩区,滔滔大河从村子西边奔流而过,地理位置相对特殊。它三面紧邻河南省兰考县,黄河对岸是河南省长垣县。当地人常用:“双脚跨两省、炮响闻三县”来形容自己所处方位,“黄河入鲁第一村”的美誉便由此而来。

辛庄村历史上曾叫“斜辛庄”,这个名字来自于民间传奇故事,相传北宋年间,穆桂英曾在此地摆下迷魂阵,大破辽将白天佐。“斜辛庄”的房屋道路,由此开始演变得歪斜错落,外村人来到村子里常常迷路,将这里称为“斜辛庄”。

民间传说多有传奇色彩,实际原因则与黄河水患有着很大的关系。1895年黄河钢瓦厢决口,黄河改道,附近居民被迫搬离家园,斜辛庄先后由秦占、于园、孟占、叶辛庄、田楼、小河李等村迁居在一起,形成了新的村庄。这里的居民惧怕洪水再次泛滥,便按照地势,选择在高处修建房屋,无形之中在村子里形成了一条“环行路”。

由于村民只能依凭地势来修建房屋,无法按照北方地区惯有的“坐北朝南”进行布局,这也是外村人来到这里无法凭借房屋坐落,分辨方位的主要原因。1958年,黄河漫滩,洪水吞没了斜辛庄村,大量村民被迫投亲靠友,无家可归。当地干部群众用了四年的时间,才重建起村庄,从此改名为辛庄村。

改名后的辛庄村依然没能摆脱涨水漫滩的噩梦。“这五十多年,发了几次水,最厉害就是七五年涨了一次大水,把生产队里的财产都冲毁了,那时候街道上的水都有一米多深。”原斜辛庄村村民陈思温回忆,当时村民最大的心事就是房子。攒下钱,筑高台,借钱盖房再还账,当地居民把这个过程称为“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这一恶性循环也直接导致这里的居民虽然背靠黄河,拥有丰富的资源,经济发展仍然相对落后。

随着2017年黄河滩区迁建工程的启动,辛庄村的居民走出“三三循环”终于有了盼头:将辛庄村纳入建设规划的黎明新村从2018年开始淤筑村台,2021年3月全面建成,并在同年7月完成了村民搬迁。至此,黄河入鲁第一村完成了从斜辛庄到辛庄再到黎明新村的演变。新村的街道宽敞整洁,基础设施完备。小学、幼儿园、商场、卫生室、公安便民服务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

“当年我们辛庄村,拥有‘标准’的水泥路,一半是水,一半是泥。”李占胜是辛庄村党支部书记,从小生活在辛庄,回忆起当年村里的生活,他百感交集“下雨的时候上学,鞋里都是泥,有时候雨下的大一点,村里的老师就得提前买好一周的菜,不然雨水一大,人出不去,也进不来。”李占胜介绍,如今在黎明新村,晴天雨天出得去,幸福生活进得来。在新村的党群服务中心里,行政审批、医疗服务、矛盾调解等14项服务被纳入其中。大事小情出门办、就近办,让之前饱受“出门难”的村民笑逐颜开。

村里有了新村台,生活有了新变化。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阔步前进,东明县黄河滩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黎明新村所在的焦园乡立足于农业乡镇定位,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扩大良种繁育和优质农作物种植,其中,发展特色中草药种植面积2000余亩,让土地为村民创造出更多效益;积极发展文旅产业,建设黄河流域生态旅游线路,用生态美带来百鸟鸣,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积极引进新材料、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等企业进村台,让各村村民都能享受到家门口就业的便利。

黄河滩区迁建完成以来,焦园乡以产业发展作为助农增收的重要举措,将生产毛绒玩具的菏泽福瑞工艺礼品有限公司引入滩区,带动群众致富。“我们公司以‘企业+农户’的模式,从城、区、镇、村建立了多个加工点,我们公司提供布料,做好成品我们去收。”企业负责人姬朋星告诉记者,通过“企业+农户”模式,周围村台对手工艺品加工制作感兴趣的村民都可以纳入到企业的产业链中,可以为周边近20个村庄提供就业岗位,已累计带动劳动力1000余人。

生态美,农业强,产业旺。东明县黄河滩区迁建完成后,居民搬出水窝子,过上了好日子。而辛庄村旧址也被当地政府完整保留下来,下一步将在文旅、教育等领域持续发挥它的作用。当年的“黄河入鲁第一村”,还将继续书写它的幸福篇章。

责任编辑:
新媒体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