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人文菏泽  > 正文

●菏泽地名前世今生●
大杨集

作者: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3-08-23 10:20

沿郓(城)黄(河)公路一直向西北而行,就到了大杨集村。大杨集距郓城县城32千米,属李集镇管辖,距李集镇政府驻地约2000米。

据《杨氏族谱》记载:明朝初期,杨姓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河南范邑东十里阳谷县居住。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迁到这里建村,取村名杨庄。

因村东有一肖堌堆(俗名灵罗山),为商周古遗址,堌堆上面建有“三皇”圣庙,每年农历二月十三为古会日,古会规模盛大,久而久之形成集市,遂更村名为杨集。因村庄低洼,又紧靠黄河大堤,妨碍堤防建设,1978年整体向南搬迁500米,重新建立新村。因与别的村重名,1982年改为大杨集。

全村土地以黄河大堤为界,分为堤东、堤西两部分,堤东地势平坦可自流灌溉,建有大杨集引黄闸,适宜各种农作物种植、畜牧养殖和水产养殖。堤西建有黄河大坝13座,适宜种植瓜果、蔬菜。

肖堌堆遗址位于村东北约300米,西北距黄河约1500米,海拔高度49米,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主要文化内涵表现为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和商、周、汉等文化遗存。

肖堌堆原高8米,南北长为78米,东西宽40米,略呈东北西南方向。上面曾建有明、清两代的三皇庙、阎罗殿等。现存遗址面积约3200平方米,稍高出地面,土质呈黑灰色,暴露大量石器、陶器残片,文化内涵非常丰富。龙山文化遗物有:细泥桔黄陶鬶、夹细砂灰陶鼎足、泥质灰陶素面磨光器盖、锯形黑石刀、黑陶罐残片、蛋壳陶片、白陶片等。商周时代遗物有:夹细撒砂灰陶鬲,夹细砂褐陶缸,泥质红褐陶盆,卷沿、卷唇。据考古推断,6000年前大汶口文化时期,先民们曾在这里休养生息,这是郓城历史悠久的见证。

据古文献记载,肖堌堆是雇国的遗址。雇国是殷墟甲骨文中记载的一个王国,为昆吾氏之后,在今郓城县李集镇一带生活。据《元和姓纂》《史记》《诗经》等书记载,雇国为夏的附庸小国,夏末被商汤所灭。

在大杨集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天,晴空万里,突然狂风大作,黑烟从西北滚滚而来,很快便烟消云散,原来是一黄仙(黄鼠狼的尊称)从天外仙境来此居住。从此,夜间不断有人看到豪华的宫殿建筑。仙家有很多子孙,大门门坎越长越高,时常将黄仙的子孙绊倒,有的还摔得头破血流。一天夜间,有一侯姓木匠路过此地,到宫殿前被黄仙叫住,黄仙说:“我家门坎太高,孩子们出门时经常被绊倒,请你帮助修理一下。”于是,木匠就用随身扛的片夯削低门坎,不知不觉天已微亮。木匠稍微闭眼休息一下,醒来,惊呼:“我在此干了一夜的活,转此间,怎么不见宫殿的影子呢”?回想昨天夜里的情景,突然发现,削了一夜的门坎竟是肖堌堆前的一座荫柳墩,荫柳墩的旁边有一洞穴,靠近洞口荫柳墩被片夯砍得就像夜间修门坎时一样。木匠恍然大悟,原来黄仙就在此居住。木匠没有将这一切告诉任何人,直到其临终才告诉子孙。告诫后人不要破坏黄仙所在宫殿,直到现在肖堌堆上仍有一棵郁郁葱葱的荫柳墩,人们养成了爱护、保护动物的好习惯。

大杨集村现有365户,1301人,1830亩耕地,其中有500多亩特色果园。春有百花盛开,秋有硕果累累,人们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  魏建国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