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人文菏泽  > 正文

鲁班与“九天玄女庙”的传说

作者: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3-04-05 10:51

九天玄女庙 (网络图片)

旷庙苏庄位于郓城县城往东4千米处,庄北边有一座庙宇,叫作“九天玄女庙”,简称“玄女庙”。

据记载:“玄女庙”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明朝正德年间曾进行重修。当时整个庙占地近40亩,坐北朝南,气势宏伟,共有16处建筑物,全部是砖木结构。

庙分为东西两院,西院进善门是大成殿,东西抱厦各三间。后面是二连院,北有藏经楼三层,每层三间。楼西有两间伙房,楼东有角门(即《水浒传》中所描述宋江跟随青衣童子下殿时转过后殿侧首的那座子墙角门)通往东西后院。从角门入后院就是第三进院落——“十女殿”三间,东厢房两间。再看东院,东侧门内南院东南角为钟楼,正北是三间客厅,客厅东侧是三间伙房;后经南天门入后院,后院偏南至西院二进院角门6米处有一古井。东院正北处为“九女殿”五间。纵观东西两院,东院侧门、客厅门、南天门、“九女殿”门为一条直线;西院善门,大成殿抱厦门、藏经楼门、“十女殿”门也为一条直线,可见当时设计建筑者构思奇特、独具匠心。

庙前约90米处有一戏楼,高约8米,占地约80平方米,是当地百姓逢年过节游玩唱戏娱乐之地,也是对木匠大师鲁班的纪念之处。

当年施耐庵著作《水浒传》,就是参照这里“玄女庙”的建筑风格写的第四十二回。当时这里是鲁西南一带较大的一座庙,加之又有《水浒传》中宋江得天书的精彩故事,所以名气很大。至清朝末年,“玄女庙”已发展到占地50余亩,苏庄也因此被人称为“旷庙苏庄”。

据传,明朝正德年间重修“玄女庙”时,发现房架全是木结构,凹凸相扣,卯榫相接,整个建造没用一根铜钉铁钉,所用的三角楔子有十万多个。

这次修缮也需要十万多个三角楔子,由此引发了木匠大师鲁班的一段传说。

如果用人工做楔子,按每人每天做五百个计算,十个工匠去做,需要二十天的功夫,这样就会耽误工期,况且做出来有大有小,不一定全部适用。总工匠师招集大伙商量一个办法,可所有工匠都犯了难,想不出好办法。

三月十八日,大伙正在一筹莫展,只见从东南小道上来了个老人,皓发银须,童额鹤首。上穿白褂,黑色外扎腰,腰下插一把明亮亮的板斧;下身穿紫花单裤,布鞋白袜,黑扎腿,肩背褡裢,精神矍铄地走了过来。工匠们都在愁眉苦脸,老人却笑眯眯地说道:“我知道你们都为十万只三角楔子犯难。”众人都十分诧异,总工匠师恭恭敬敬地走了出来,问道:“老人家,您可有办法,不吝赐教?”老人随说:“这有何难。”总工匠头说道:“您老人家说给俺听听。”老人问:“木料在哪?快领我去看木料。”总工匠师急忙领老人家来到后院,只见院子里有五六垛已经准备好的木料。老人来到木料垛前,围着木料垛转了一圈,随即从身背的褡裢中取出尺子墨斗,在木料的横截面上左划右划地忙了起来,许多直线斜线组成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三角形。围观的工匠们都想这老人家一定是着了魔,划这些道道有什么用途。这时,只见老人收起了尺子墨斗,放进褡裢,又从腰间抽出板斧,高高抡过头顶,对着木料的横截面猛敲几下,只见整垛木料立刻散了架,眨眼间变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三角形木楔子。众工匠们当时都对木匠师傅魔术般的操作惊呆了,一时不知所措。等大家清醒过来,四下里寻找刚才那个木匠师傅,只见老人家朝着刚才来的方向,健步而去,工匠们只是远远地看见了老人家模糊的背影。

工匠们议论,这是木匠大师鲁班现世了。在施工中,这些三角楔子放在哪里,都十分合适。庙修缮完工了,三角楔子也用完了,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木匠大师鲁班的到来,为工匠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既提前了工期,也保证了质量。之后,工匠们用剩余的木料在庙前盖了一个戏楼。每年农历五月初七,在鲁班师傅的生日的这一天,便在这里搭庙会,唱大戏,歌颂鲁班的恩德。

魏建国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