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人文菏泽  > 正文

木板合拍传古韵 书鼓擂鸣唱新曲
—— 访菏泽市非遗木板大鼓艺术单县代表性传承人谢明信

作者: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3-02-10 09:40

image.png
击鼓打板一腔调,一唱就是六十载,谢明信依然乐在其中
image.png
谢明信给老街坊演唱
image.png
谢明信和李兰翠对简板情有独钟

大鼓是一种曲艺鼓书形式,流布鲁西南及其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区,别称“小口”“清口”“梅花调”等,因伴奏乐器简板区为木质和钢质又被分木板大鼓和钢板大鼓,而唱腔大同小异。

在单县一带,木板大鼓与钢板大鼓共誉齐名,因唱腔曲调被西河大鼓、京韵大鼓、乐亭大鼓等姊妹艺术所吸收,被专家誉为“京韵大鼓的母根”。

近日,在单县徐寨镇丁楼村一处农家小院门口,木板大鼓艺术代表性传承人谢明信老人,饶有兴趣地给围观乡亲们表演了一段传统曲目《刘墉坐南京》。“不论场地,时不时地来上一段儿,让大伙儿乐呵乐呵。”这也是谢明信几十年的老习惯。

只见谢明信正襟危坐,左手持黑色木板,右手握棕色鼓楗,轮击木板书鼓,有说有唱,一腔一调,娓娓道来,字正腔圆,声声入耳,沁入心田。谢明信介绍说,木板大鼓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为主,思想鲜明、情感细腻。说唱兼顾,语言通俗易懂、诙谐幽默;表演生动自然、飘逸洒脱;唱腔婉转悠扬、悦耳动听。谢明信的说唱发声融入鲁西南方言,具有“咬字狠、唱音准”的特点。

今年75岁的谢明信自幼家贫,12岁跟随民间艺人齐泮珠、杜元玲学习琴书、落子、坠子等民间曲艺,后改为大鼓书,多曲种融会贯通,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一年余,学业有成的谢明信独自登台演出,谙熟表演《八头案》《刘统勋赶船》《刘墉坐南京》等50多部传统长篇鼓书曲目;自编自演《打老虎拍苍蝇》《北京双奥会》《战疫情》等20多个新曲目,老调唱新风,释放正能量,其经常参演参赛县内外群众文化汇演,屡获好评和奖励。“谢明信的唱腔音乐为板腔体,曲调简洁独特,粗犷浑厚,对北方鼓书与鼓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独特艺术价值和文化传承代表性。”单县民间文艺研究者王培言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身体羸弱的谢明信常常拉着地板车,带着乐器、铺盖等,辗转十里八乡演唱,聚敛一撮粗粮果腹。“最困难的时期,白天跑路,黑夜演出,鞋子磨掉了底,拖着鞋帮也要跑,饿着肚子也要唱!”谢明信回忆道,他曾带着书鼓、简板和一条干粮袋子独个儿“闯关东”,天亮给当地人家打短工,夜黑给乡邻乡亲唱大鼓。

一路“说唱”回乡后,谢明信与小自己7岁的“戏迷”李兰翠结婚,并手把手地教妻子唱鼓书。心灵手巧的李兰翠进步很快,遂成了丈夫谢明信的“配角”。半个世纪以来,夫唱妇随,游走村村落落,养家糊口、抚育子女。“再苦再累再难,俺俩都没想过放弃大鼓说唱,过去没有,现在不会,将来更不可能!”李兰翠坚定地说。

近年来,由于网络视频的广泛普及,群众文化生活呈现多样化,古老的说唱曲艺形式受到很大冲击。如是谢明信一样的民间老艺人年事已高,心有余力不足,基本失去了曾经的村头树下的舞台和赖以生存的丰厚土壤。对此,不无担心的谢明信说:“有舞台我们要唱,没有舞台,我们‘搭台子’也要唱下去,直到唱不动为止。”

如今,谢明信、李兰翠的一对儿女都在城市安家兴业,生活殷实,一直想接他们进城团聚,而老两口始终没有“松口”。“我们不想离开乡村院落,不想离开爱听书的乡亲们!”谢明信、李兰翠异口同声。

文/图 通讯员 刘厚珉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