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长国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0-11-11 10:29
宓子贱与“鸣琴而治”
宓子贱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他位列孔门七十二贤人,鲁国的国君曾派他担任单父宰,负责管理一县的政务。
汉代的刘向在编辑的《说苑》一书中记载了宓子贱上任之前的一件事。宓子贱准备出发上任时,分别拜访了老师孔子和一个叫阳昼的隐士。孔子叮嘱宓子贱说:“不要因为别人的意见与你相反就轻率拒绝,这样会产生隔阂;也不要因为别人对你有期望而轻易许诺,这样会失去操守。”阳昼则告诉宓子贱:“我学问少地位低,不懂如何治理民众,但我有钓鱼的道理送给你。”并说:“钓鱼时刚放下鱼饵就过来吃的鱼叫阳桥,阳桥鱼瘦小没味道。想吃饵又不吃的是鲂鱼,这种鱼又大又好吃。”宓子贱到单父去后,发现有很多坐着冠盖车的人来迎接他。宓子贱对赶车的说:“赶紧走,赶紧走!这是阳昼说的阳桥到了。”到了任上,宓子贱请来了当地德高望重的人,与他们一同治理政事。由于宓子贱礼贤下士,把单父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间没有纠纷,宓子贱很清闲,没事就在公堂上弹琴。于是,就有了“鸣琴而治”和“阳桥鱼”的文化典故。但是,从宓子贱的作风上看,他并没有完全按老师的叮嘱去做,却把境内治理得非常好,这完全得益于他的用人得当。
澹台灭明与“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澹台灭明也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字子羽,和宓子贱一样属于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因为他相貌丑陋,孔子很轻视他。他跟随孔子学习后,非常注重自身修养,学业提高很快,成为了知名的学者。后来,他南游到当时的吴地进行讲学,跟随他学习的弟子有三百多人,在当地的影响也非常大,他的名声传到了各个诸侯国。当孔子听说了澹台灭明的事迹后,非常感慨,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思是说,以容貌来判断人,我看错了澹台灭明。
据考证,澹台灭明的故里在成武县,今已属曹县。《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曾参,南武城人也……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括地志》注解说:“亦在兖州。”这说明二人故里都在兖州,但并非一地。曾参故里南武城在嘉祥县,澹台灭明的故里在兖州的什么地方?可由文献考证。《论语·阳货篇》载:“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论语·雍也篇》载:“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可知春秋时,澹台灭明为武城人氏,孔子亲闻亲见。子羽故里之武城就是今成武县,在秦代以前称武城,秦后改为今县名。明《兖州府志·祠庙志·曹县》载:“澹台灭明祠在县东三十里龙头岗。”清《曹州府志·秩祀志·曹县》载:“先贤澹台子羽祠,在城东三十里龙头岗,祀澹台子羽。”宋朝时,澹台灭明还被封为金乡侯,金乡就在成武县东,据此来看,澹台灭明为成武人毫无疑义。况且,子游在此为官,还流传下来了“割鸡焉用牛刀”的典故。
周顗与“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世说新语》中有一篇《过江诸人》的文章,此文曾入选《大学语文》。
文中有一个叫周侯的人。周侯名周顗,据《晋书》记载,周顗字伯仁,其父周浚,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户。因县名改动,周顗袭父功,封为武城侯,食邑就在成武。晋朝时,王敦起兵作乱,其弟王导为了请罪,带着家人跪在宫殿门前等候皇上发落。这时周顗进宫,王导希望他能给皇上说情,就说:“伯仁,我家一百多口就靠你了。”周顗没搭理他,见到皇帝后,却为王导说了很多好话。皇帝听了他的意见。周顗在宫里喝醉了才出来,王导在门口见了他,又打招呼,周顗依旧没搭理他。并和其他人说:“今年杀反贼,换个斗大金印带上。”回到家,周顗又连忙写了奏折,替王导求情。王导不知道周顗救自己,反而很恨他。后来王敦掌握了朝政,准备提拔周顗,就征求王导的意见,连问两次,但王导不回答。王敦说:“如果不配为官,那就杀了他。”王导还是不答。后来,王导在整理文书时,发现周顗极力为他辩白的奏章后,才知道了真相。他后悔地说:“我虽然没有直接杀死伯仁,可伯仁却是因我不作为而死。我对不起这样的好朋友呀!”
张长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