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人文菏泽  > 正文

庞氏宗祠与家族名士

作者: 邓文献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0-07-17 10:53

庞氏宗祠大门和圣旨碑

邓文献

吃过早饭,乘车前往城东庞氏宗祠寻访。

在五屯路口站点下车,来到庞楼社区服务站,见到了社区主任庞承红。说明来意,他热情地带领我去往育才路的最南端,在路西见到了新建的祠院。仿古大门,面向东方,红门铜钉,铺首衔环,门额上书“庞氏花园”四字,两旁楹联:树发千枝根共本,江水源同流万派。推开大门,迎面青石影壁,刻绘二龙戏珠,双凤朝阳,中有庞字篆体,雕艺精湛。院内石板铺路,坦如砥平,四周花卉松柏,高低辉映。北望新建大殿,典型的庑殿式造型,气势恢宏,庄严肃穆。下面青石奠基,五层台阶之上,雕花石栏。上方璃瓦盖顶,双龙压脊,鸱吻脊兽,飞甍斗拱。走上台阶,前廊六柱,刻棂格窗,雕梁画栋。门上高悬“庞氏宗祠”四字金匾,中柱楹联:祖德振千秋大业,宗功启百代文明。走进殿内,正堂横书“河津堂”牌匾,北墙绘制庞氏家族谱系,香案供放三位先祖的牌位,东山悬挂十六世祖庞玉璞的画像。

出门殿西旁有块“重建宗祠纪念碑”,纪文落款为“二○一九年建”。庞主任告诉我,原来的庞氏宗祠在村东头(现万达广场南),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由庞氏宗亲集资修建,其中十六世庞玉璞,捐银240两,先建大殿祠堂,次修东西厢房,又办族内私塾,再修山门墙垣。“文革”期间,宗祠遭毁,曾改作村小学校舍,只留下后面大殿,1984年,庞氏族人又重修。原大殿三间,为清代建筑,方椽方砖盖顶,重梁起架,上覆琉璃瓦。廊下悬“庞氏宗祠”黑字古匾,院内还有几块“圣旨”古碑。在这次城区规划改造中,祠院被拆除于今处重建,几块古碑也随移进院内。在庞主任的引领下,在西面碑亭内见到了三块龙纹“圣旨”碑,是清光绪帝御赐重臣庞玉璞及其先人的。

据《庞氏祖谱》《菏泽市志》记载,明成化十三年,庞氏始祖东迁,奉旨自山西河津县柳园村移民,迁至曹州东关居住,历三世迁至东南五里,定名庞家楼,后称庞楼,今属菏泽市开发区丹阳街道办事处庞楼社区。十六世庞玉璞(1850年-1905年),字荆山,清代名臣,官至新会参将、两广水师提督。庞玉璞生于农耕家庭,20岁时,家乡遭旱,生活所迫,外出投军,在广西参加防营训练,后辗转广州。由把总、都司、游击逐步提升为新会参将,以军功晋升广州协镇,兼任两广督标中镇和两广水师统训,后晋升两广水师提督。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庞玉璞应召进京,回程路过家乡,捐银250两,兴办学塾,士民感戴,赠“恩被乡塾”匾,曾悬挂于菏泽城内潘隅首住宅的大门口。庞玉璞多年镇远护边,屡建功绩,皇帝为表彰他,赐其祖父、曾祖父为武功将军,祖母、曾祖母为二品夫人,允他回乡祭祖,立碑纪念。光绪三十二年去世,终年55岁。死后被“诰授武功将军晋升武显将军”。

十八世庞镜塘(1900年-1977年),原名庞孝勤,庞玉璞之孙,国民党军事将领。庞镜塘父亲庞士云,清朝监生、候补知县。民国初年,告老还乡,曾任菏泽县参议会议长。庞镜塘生于广州,9岁时随父亲还乡。1925年,毕业南下广州,参加国民革命。1927年,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1928年,代理国民军第八路右翼军政治部主任。1929年,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兼国民党汉口市党部整理委员。1932年,调任北平国民党党部整理委员兼北平农学院讲师。1946年,任国民党山东省党部主任委员,被选为国大代表。同年,任山东绥靖统一指挥部副主任。

1948年,济南战役时,在临城被俘。1949年,送往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60年,被第二批特赦。当时他的妻女都在台湾,可他没有选择去台湾,而是留在大陆。周恩来总理特邀请他家中做客,勉励他在有生之年,多为人民做有益的工作。后被安排为沈阳市政协文史专员。1970年,去新民县农村插队,曾将仅有的3000元积蓄,捐援农村办电。业余时间喜欢古文书画,又精于收藏,后将9万余册善本秘籍捐献给国家。晚年怀念台湾亲友故旧,呼吁两岸和平统一。1977年,在沈阳市政协会议上发言后,突发心梗去世,终年77岁。

责任编辑:
李立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