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德光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3-06-05 09:12
近年来,郓城县注重融合发展、抢抓试点机遇,砥砺前行、乘势而上,跨入“全国百强”脚步更加坚定有力。郓城县是如何以改革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加快冲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步伐的?围绕这一问题,日前,市委改革办联合菏泽日报,对副市长,郓城县委书记、县委深改委主任姜凌刚进行了专题访谈。
记者:郓城县是如何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培育主导产业,推动民营经济不断裂变增长的?
姜凌刚:一是坚持放水养鱼,民营经济积厚成势。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先后制订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扎实开展两轮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县各类市场主体、民营企业分别达到10.8万户、3.1万家。狠抓园区平台建设,扎实推进传统产业“退城入园”,高标准规划建设木制品、棉纺织、现代酒类包装等六大“区中园”。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深入实施“20强龙头企业”“60强骨干企业”培育工程,“四上”企业达到76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50家。
二是坚持刀刃向内,传统产业凤凰涅槃。研究出台《郓城县关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意见》,谋划实施传统产业“六个一”工程。十年来累计实施技术改造项目615个,技改投资额289亿元。
三是注重招大引强,优质项目示范引领。构建“六个一”招商新机制,围绕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完善招商地图和产业图谱平台,收录企业信息1300余条;坚持“专业人做专业事”,引入专业招商机构,共同设立3亿元规模的郓城清科产业投资基金,专项对接具有发展潜力的生物医药企业。
记者:郓城县作为全省首批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姜凌刚:我们坚决扛起“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任务,举全县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66465户、163616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109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摘帽”,共同迈进小康社会。始终坚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以农村综合改革为抓手,在组织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持续用力,全方位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郓城示范区。
一是建强基层战斗堡垒,持续建强农村带头人队伍,持续强化村级党组织建设,持续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持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二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把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狠抓“三个突破”示范创建。三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扎实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开展“文明建设”活动。
记者:郓城县作为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城,探索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人口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重点在哪些方面做了工作?
姜凌刚:我们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区规模由25平方公里扩大到近60平方公里,人口由19.5万人增长到55万人,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50.7%,获得“千年古县”、省级卫生县城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是聚焦人口转移“三个关键”,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大力推动产城融合,统筹城乡均衡建设。二是做足生态宜居“四篇文章”,扎实开展城区水系生态治理工程,深入开展“绿满郓城”专项行动,在城市绿地中广泛栽植海棠、木槿、月季、玉兰等花灌木120余万株,打响“水浒故里”文化旅游品牌。三是打通基础建设“三条渠道”,先后新建、改(扩)建城区学校19所,新建新型医疗养老服务设施7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20处,新党校、新图书馆、新体育中心、新医养院等一批公共服务项目相继建成投用。
记者:把改革红利转变为发展红利,从而惠及更多普通群众。在这方面,郓城县是如何谋划的?
姜凌刚:一是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扎实推进便民教育、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项工程,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319所,招录中小学教师3900人,圆满完成“全面改薄”任务,城区“大班额”基本解决,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在全市率先实行绩效工资制度,连续9年获评菏泽市高中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
二是积极推进医药卫生综合体制改革,医疗水平大幅提高。建成省级标准化乡镇卫生院21处、县乡医联体29处、一体化卫生室263处,招聘医护人员818名,开放床位数7397张,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看病不方便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是全力优化公共服务,治理水平全面提升。改造提升国省县道381.3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012.5公里。自来水、公交车“进村入户”,实现城乡全覆盖。新建农村幸福院186处,新增养老床位7200余张,“没有围墙的敬老院”分散供养服务新模式入选“2019年度山东省社会救助领域优秀创新案例”、全国“2019民生示范工程”。
记者 胡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