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厚珉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1-07-30 10:18
近日,在单县文化馆保存的《湖西曲韵·单县民间曲艺》音像专辑资料中,笔者发现了曲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克银表演的花鼓丁香的视频,顿时被其颇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所吸引。
据记载,清朝末年,山东西南部流行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小戏曲,名曰花鼓,其中艺人表演的《张郎休妻》节目深受百姓欢迎,成为这种曲艺种类的代表作品。因为剧中人物张郎的妻子叫丁香,《张郎休妻》又名《休丁香》,当地即称这种花鼓戏为花鼓丁香。日前,单县的花鼓丁香入选省级非遗项目名录,刘兰芝(已故)和刘克银、万紫玲等是这一曲艺的传承代表人物。
现年60岁的刘克银家住单县李新庄镇刘老家村,1977年开始学习花鼓丁香表演艺术。他师从于单成冉,师爷叫李恩波,祖师爷绰号“二艮瓜”,三者曾是闻名鲁西南一带的花鼓丁香演绎名家。智慧勤奋的刘克银跟随师傅学习了三个月,16岁即可独当一面,足迹踏遍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区。“听老师说,单县的花鼓丁香由安徽省砀山县传入,我是单县‘流派’的第四代传人。”刘克银说,早时的花鼓丁香为“打地摊”的演唱艺术形式,少则三五人,多则七八人组成,乐师演员兼顾,一人承担数个角色;每班有大小锣各一面及一面鼓、一对手钹、一个梆子,铜锣和梆子一人兼打,多在集市、村头、庙会演唱。“花鼓丁香边舞边唱,姿态神气,音韵流畅,场面热闹,土语方言,通俗易懂,风趣活泼,便于街头巷尾划地为场,农村群众喜闻乐见。”刘克银说,在旧社会,花鼓丁香被蔑视为“伤风败俗”“淫词滥调”,老一代花鼓丁香传承人被歧视为“下三流”,地位低微,生存窘迫。
史料记载,较为早期的花鼓丁香演出,没有弦乐伴奏,节目多为民间故事,表现男女爱情、孝赡敬老的主题居多。单县一带的花鼓丁香演出,通常男角穿大衫、戴礼帽,扎腰挎鼓;女角穿裙带、扎绣球,拿彩绸或白手帕,后脑勺戴假辫子,脚尖缚垫子(也叫踩跷或彩鞋),立起足尖跑场。演唱时,女角扶着男角肩膀,一边打鼓一边唱。男角叫“鼓架子”,有时扮小生或挂髯,与旦角对唱、轮唱。刘克银介绍说,《高文举赶考》《王林休妻》《蜜蜂记》《蓝桥会》等是他们保留的花鼓丁香的最经典曲目。
2010年,刘克银与单衍昌、李爱荣、万紫玲、陈桂英等重新组合花鼓丁香演出新班子,配合党和政府的主旋律宣传主题,创作演出了《村美人更美》《二愣子脱贫》《“小苍蝇”灭亡记》等二十多个新曲目,巡回城乡演出,受到群众欢迎。“这些年,我们一边参与演出一边培训年轻学员,一定要把花鼓丁香艺术发扬好、传承好,让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奇葩在祖国的大花园里永放异彩!”刘克银说。文/图 通讯员 刘厚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