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彭传军 王恩标 代 明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0-08-18 09:29
8月16日一大早,天有点阴,家住在东明县长兴集镇竹林新村的陈更田、孟美红夫妻俩就骑着电动车赶往距家2公里的秋葵地。现在正是秋葵的采摘季节,一天也不能耽误,大龙蔬菜公司的业务员小于打来电话,今天要拉走10吨的秋葵。
“来拉货的车九点就到了,天气不太好,要赶在车到之前干完活儿。”陈更田给50多名工人分配好任务,就忙着整理装秋葵的袋子。
两年前,陈更田还在广州打工,跟着别人干防腐工程。“那时候一个月挣个几千块钱,除去吃住等正常开销,还要养家里三个孩子,基本剩不下钱。”陈更田说,去年回家过年,听说种植秋葵效益不错,就动了在家创业的念头,他和妻子孟美红一商量,决定先承包200亩地种秋葵。说干就干,他找亲戚朋友借了一部分钱,加上自己攒下的积蓄,凑了20多万元,和烟台一家蔬菜公司签订了种植合同。
“公司负责提供种子、技术,我负责人工,采摘好后公司回收,今年价格每斤1.3-1.6元,一亩地能挣3000多元,三天结一次账。”谈到收益,陈更田脸上露出了笑容。
虽然是借钱创业,但通过一年的辛苦努力,他们收回了成本,这让陈更田的信心更大了,今年再承包200亩地,扩大了种植规模。“比打工强”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陈更田在小康路上走得越来越稳。
距离秋葵种植基地500米处有一个生态大棚园,大棚里种满了大豆。大棚里种大豆?是不是有点“大材小用”了?仔细看,大豆叶上还爬着体态丰硕、与蚕相似的虫子,大口大口吃着豆叶。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豆虫,也称豆丹,以前是打药也打不死的害虫。现在我们把它‘变害为宝’,经过检测,它富含丰富的优质动物蛋白质,其他杂质含量极低,经过加工,已经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高档美食。”说起这小小的豆虫,东明黄河滩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兴昌打开了话匣子。
三年前,在连云港打工的刘兴昌,在一次就餐中发现其中一种高档菜居然是老家最常见的豆虫,而且供不应求。颇具生意头脑的他看到了豆虫养殖市场前景广阔,于是毅然回到黄河滩区承包了1500余亩土地,搞起了豆虫养殖。
大棚豆虫每年可养殖两茬,每茬35—40天的养殖时间,一亩地投入大约2000元,每个大棚每年可收入三四万元。而且,从大豆种植到豆虫养殖的全过程由专业人士进行技术指导,确保农民顺利收回成本并创收。
目前,种豆养虫成为一个新兴产业,竹林新村已经成立了豆丹养殖专业合作社,让更多群众由土地流转“获租金”、就地打工“挣薪金”,向入股合作社分红的方向转变,豆虫养殖已带动村里500余名困难群众务工就业,扶持200多户贫困户脱贫。
沿着黄河大堤向北驱车10公里,大堤西侧的菏泽黄河滩生态农业产业园内一番忙碌的景象,李景刚承包的百亩藕塘开始准备出藕。
“以前在建筑工地务工,劳动强度大,收入也不高,通过熟人介绍这家公司,开始承包坑塘种藕。”正在藕塘里拔水草的李景刚告诉记者。
“第一年种,没啥经验,出了5万元参股和公司合作,利润三七分成,我拿七成,这才有了底气。现在就是到地里拔拔草、放放水,活儿不多,但要用心管理。管理好了,一亩地出4000多斤,刨去成本4600元和公司分成,能有2400元左右的收益。”李景刚掰起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
李景刚所说的公司就是菏泽黄河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个集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贮运、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产业基地。项目采取“公司+农户”经营模式,鼓励农户分包种养、参与经营,提供长期就业岗位200余个,吸收临时就业1000余人,人均年务工收入可达18000元,铺就了东明县滩区群众的小康路。
东明县是黄河入鲁第一县,境内滩区面积317平方公里,滩区人口12万人,通过大力发展滩区特色农业,带动群众致富奔小康,小康路上不让一名滩区群众掉队。
通讯员 王恩标 代 明 记者 彭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