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美文美图  > 正文

书生报国
——老科技工作者李超显的故事

作者: 来源: 牡丹晚报 发表时间: 2023-03-09 10:22

□李雪晴

结婚是在1957年夏天,已经上完高一年级的超显正放暑假。

婚礼在老院举行,新房却是临时在院里搭建的棚。

五年前的冬天,老院的三间堂屋毁于一场火灾。火灾后,新房一直没有盖起来,母亲就住在原来的厨房里。

他们在棚里住了几天,后来转到凤云的娘家。这里的房子也十分简陋,连厨房在内三间屋,屋顶没瓦,年年麦收后,都要找人修缮屋顶——麦秸、麦糠和着泥,趁着芒种时节的高温干旱,封泥晾干。平常日子倒能抵挡一阵,就怕连雨天。后来一次回家,李超显见识了难忘的一幕——一场雨连下七天,家里到处漏雨,地上搁满土窑烧制的陶盆,滴滴答答地不停,颇有《西游记》里“水帘洞”的感觉。

被子卷起来放在床的一头,上面经常再盖着席,这是为了防雨。

家具一目了然,一柜和一桌。桌子枣红色,两个抽屉;没有凳子,座位全是自制的木墩。说起木墩,现在农村已极少见,主要选取有三个杈的木疙瘩(以榆、柳、槐树主),周边用铁丝绑上废弃的鞋底鞋帮,然后用麦秸编制的辫子紧紧围拢,再用铁丝缠绕固定。为方便提携,往往在上边边缘特意留出一环麦秸辫作为提手。

木墩坐起来松软舒适,一点儿不逊现在的真皮沙发。只是,稳定性有时欠佳,尤其是孩子们站上去玩耍的时候——一尺多高,几岁的孩子就能上去。1964年,李超显的长子五岁多时,就是因为站上边玩耍而不慎跌倒,摔断了胳膊。

家里“最富裕”的是各种各样的盆,就连使用的碗,也可以说是一种小号的土盆。除了储粮用的,还有专门洗衣用的大铁盆。超显回忆:妻子把衣服放进铁盆,端到村后的坑塘边,为了起到给早已发黄的衣服去垢的作用,妻子使用的是用筐子过滤后的豆秸灰水——衣服洗净,再倒入一定量的豆秸灰水,浸泡后再用清水涤净。

妻子范凤云读完小学后,又上了一学期的初一。当时,这个学历对于很多农村子弟来说,已经算是“有文化了”。

凤云的家境也很困难,四个月时父亲病故,她是和姐姐一起在姥娘家长大的。婚后,她和丈夫曾回到娘家范庄生活一段时间。

1959年,李家喜事连连。在超显考上大学赴咸阳之前,凤云参加招工,被招到北京国家第一工业部第一机床厂。不久,因工作需要,凤云转到陕西秦岭以南的宝鸡——769军工厂,干的是钳工。

当年,李家迎来第二喜——凤云有了身孕,临产期将至。凤云决定,为方便起见,回老家与家人团聚。

这年七月,李超显的长子出生,给全家带来无穷的快乐。不久,超显被提前录取上大学而奔赴咸阳。

全家在一起的日子十分短暂。1959年秋天,凤云决定返回陕西。她背着包袱,怀揣着三个月的孩子,从菏泽坐汽车到兰考,再改坐陇海线的火车直接到宝鸡。但到了工厂才知,当时的情况却不允许带孩子上班。无奈,在这里待了仅仅两个多月,凤云抱着孩子原路返回。

这段时间,让在军校读书的超显很是挂心。因为当时正处“三年困难时期”,他虽衣食无虞,但远在老家贫困小县的凤云母子以及母亲、弟弟生活却十分窘迫,超显就每月弄些全国粮票和平常节省出的一点生活费寄回家。

相距遥远,只有在学校放假的时候,夫妻才能团聚。虽说日子艰辛,生活困苦,但全家人对未来满是憧憬。就是在空校读书的第三年,1962年元月,超显夫妇又添一女。

王尹庄老院落一直是超显心里的一个疙瘩,更是母亲一生的心痛。1963年,已经工作的李超显有了工资,就每月积蓄着准备老家盖房的事。

是的,必须要抓紧,甚至还要与时间赛跑。因为这时,母亲患上了病,日渐消瘦不说,后来肠子里还有血。

自古忠孝难两全。超显戎装在身,照顾母亲的担子就全部压在妻子肩上。凤云悉心照料,从早到晚,无论是生活起居,还是抓药熬汤,她都做得细致周到。那时,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里里外外地照应,其辛苦可想而知。

超显母亲叫古兰馨,红船集人,1920年生。由于家境贫困,她曾有两个女儿先后夭折。新中国成立前,她领着一家人东躲西藏,颠沛流离,没过多少好日子。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政府接济照顾,但那时候国家经济困难,全家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也是精打细算。好容易日子有点起色,一场大火再度让全家陷入困境。到了1964年,母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弟弟李克显用地排车将母亲送到县里医院,医生王珍检查后,发现瘤子已开花扩散,确定为子宫癌。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