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省内新闻  > 正文

渤海潮评丨从“文化下乡”到“文化在乡” 乡村文化建设引领乡村振兴

作者: 来源: 大众网·海报滨州 发表时间: 2023-11-20 08:28

大众网评论员 郭九涛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向往和需求。作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重要内容,“文化下乡”也被赋予更高要求。从外来式“文化下乡”到内生式“文化在乡”,这就要求乡村文化建设在汲取现代文明养分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保护乡村特色风貌,实现真正有内涵、有效果的乡村振兴。

从“坐在台下的观众”到百姓大舞台

马山子镇位于山东省滨州市北海经济开发区。在马山子镇,“文化下乡”活动开展已有多年,每年均会举行集中示范活动及乡村春晚活动,通过民俗文化展演、好人好事巡讲等活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还不定期地在村内开展巡回式戏剧文艺演出、电影播放活动。

然而,多年固化的活动形式逐渐失去了新鲜感,于是有村民反映,本村的“文化下乡”活动主要通过外来的戏剧团和团队来满足村民的文化需要,内容一般是传统剧目及红色电影等,选择权比较少,是否符合村民的喜好也无从得知。一方面,政府作为主导方将文化艺术送下乡,若不考虑乡村作为接收方能否吸收、消化的问题,乡村实际上也难以受益;另一方面,村民以观众身份对待“文化下乡”,未亲身参与文化艺术表达,缺少传播乡村文化的主人翁意识。马山子镇不少村民表示,希望对现状作出一定改变。

为丰富全镇居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激发群众对文体生活参与的积极性,营造文体生活全民参与、全面开花的生动局面,2023年9月份开始,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马山子镇一改先前的被动“文化下乡”,主动启动了“百姓大舞台”各村专场活动。全镇21个村,各村选出文化团长作为导演,全村发动海选节目,唱响“百姓大舞台,有才你就来”口号,群众自导自演,秧歌、锣鼓、广场舞、京剧、朗诵、歌曲、舞蹈、乐器等等各种表演形式轮番上场,老少同台、其乐融融,现场报名即兴登台更是层出不穷,还有现场科学实验、理论政策宣讲更是将科学文明种子种到群众心中。村民自编自导自演上台演出180余场节目,截至目前,“马山子镇百姓大舞台”各村专场已举办15场次,发动参与演出群众1500余人,现场观众7000余人,直播观看5000余人。

从“送文化”的群众坐在台下欣赏,到“种文化”的群众登台亮相参演,群众从“配角”成为了“主角”,从“观众”变成了“演员”,百姓大舞台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通过“百姓大舞台”这种形式,基层的文化队伍活起来了、文化广场热起来了、村民乐起来了,在全镇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娱乐氛围,增加了群众的满意感、幸福感、获得感,激发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热情。“百姓大舞台”不仅成为丰富基层群众生活的重要舞台,也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文明载体。

用内生动力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升级

乡村振兴战略描绘乡村发展新蓝图,为乡村文化建设发展带来新机遇与新挑战。从外来式“文化下乡”到内生式“文化在乡”的新发展,是当前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环节。

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子系统,二者各有特色,相互开放,具有各自的先进性。文化振兴,首先要求不能把城市和乡村割裂开来,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城乡一体化的系统发展理念。

乡村文化是经数千年洗礼传承下来的精神血脉和文化精华。对于乡村来说,文化IP不仅是一种无形资产,更是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独特的乡村文化IP不仅可以增加文化产品的附加值,还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打造乡村文化品牌,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独特的价值内核,更要以IP为纽带,将能体现独特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的产品、项目串联起来,系统推广,升级完善乡村文化服务。

借助乡村优质文化资源实现多种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是未来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要积极推动乡村文化产业与科技、互联网等产业的合作,实现资源互补,拓宽乡村文化产业的边界,激发乡村文化产业的新活力。乡村文化产业要以当地优质文化为根基,借鉴城市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加快建设线上与线下、知识性与娱乐性相结合的产业矩阵。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专业人才的带动是乡村文化资源得以有效开发的关键因素。坚持引才与留才并举,育才与用才并重,积极探索乡村人才振兴的有效途径,通过配强乡村振兴带头人、盘活乡村振兴领军人、培育乡村振兴致富人,不断深化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激活乡村振兴人才内生动力。

建设生态良好、风景宜居的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的目标,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进一步保护乡村风貌、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村记忆、重塑乡村文化,适应村民精神文明的新情况、新发展、新要求。

乡村振兴内生式发展不限于经济振兴或者产业发展,而是资源、文化和人的全面提升。在资源、人力、文化的深度融合中,走内生式的乡村振兴道路,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乡村振兴模式。


责任编辑:
李鲲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