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伟 兰传斌 来源: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发表时间: 2022-01-24 15:31
1月23日上午,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开幕,省长周乃翔代表省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提出:实行“河陆滩海”一体保护,开展互花米草治理、盐地碱蓬和海草床修复等工程。
报告还提出: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争创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耐盐碱植物种植资源库,推动大豆、苜蓿、藜麦等栽培种植实现新突破。
互花米草、盐地碱蓬、大豆、苜蓿、藜麦,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到的这五种植物是什么?又有何深意?
●互花米草
互花米草原产北美大西洋沿岸,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被列入黑名单之前,互花米草曾是“护滩小能手”,能够保滩护堤、促淤造陆、抵御台风、消减海浪,因而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被引入我国。但由于其具有极强的耐盐、耐淹和繁殖能力,在我国海岸带快速蔓延,绿油油的一片,看着生机勃勃,其实却是“绿色沙漠”,因而也成为制约山东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
2016年起,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联合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开展治理研究,成效明显。截至去年11月,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完成互花米草治理面积3.84万亩,潮间带原生生物种群得到恢复,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成为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野生动物、植物分别达到1630种和685种。
●盐地碱蓬
盐地碱蓬属于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海洋滩涂区与海岸带盐碱环境中,是黄河口沧海变迁中不能不提到的一种植物,其主要分布于黄河口滩涂中和海滩中,或与蜿蜒密布的潮沟水系交错,或与芦苇等斑块镶嵌,形成蔚为壮观的“红地毯”景观。盐地碱蓬对恶劣环境条件的抵抗能力极强,可以吸收土壤中的盐分和重金属,改良盐地的生态环境,并可作为制作药材、肥皂、化妆品、涂料等的原料,贡献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中。
根据监测,在黄河入海口近几年由海岸到内陆分布的盐地碱蓬、柽柳和芦苇等主要植被群落面积逐年稳步增长,呈正向演替。
近日,山东公布2022年省重大项目名单,其中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就包括清除互花米草1217公顷,恢复盐地碱蓬1050公顷,实施海草床修复50公顷,潮沟疏通30千米,底栖生物增殖100公顷。
●大豆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大豆是重要作物。
其中,在黄河口封育面积65000多亩的野大豆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耐盐耐旱、抗病性强,是国家宝贵的种质资源库,对生物育种意义重大。
而黄三角农高区开展的耐盐大豆的引种、选育和示范推广工作也成效显著,2021年10月18日,东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传来喜讯——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大豆品种“齐黄34”表现出色,“实打验收,亩产302.6公斤”的产量,远超去年我国大豆平均亩产量(132.4公斤),实现大豆在盐碱地上的单产突破。
●苜蓿
苜蓿,俗称金花菜,是一种多年生开花植物。其中最著名的是作为牧草的紫花苜蓿。苜蓿种类繁多,多是野生的草本植物,其叶量丰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苜蓿适应性广,抗逆性非常强,且抗寒、耐旱。山东具有丰富的苜蓿种植及科研优势,近年来通过充分利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政策,强化科研合作,苜蓿产业正成为山东优势突出的特色项目。
●藜麦
藜麦原本是南美洲盐湖地区的高海拔作物,它耐盐碱、抗干旱,营养价值高,国内种植面积已经突破10万亩。去年11月份,东营市黄三角农高区第二季30多亩藜麦种植示范田迎来丰收,亩产380斤,这是我国首次在低海拔盐碱地培育出的多熟制藜麦品种。近年来,依托国家级黄三角农高区,已繁育盐地藜麦、牧草等耐盐作物新品种(系)209个,建成食药同源植物等一批种质资源库,正在打造可推广、可借鉴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系统解决方案,努力为黄河流域盐碱地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示范。
互花米草、盐地碱蓬、大豆、苜蓿、藜麦这五种植物,被写进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背后是黄河战略的两大关键词: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1年10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省东营市考察黄河入海口,并在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就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发表重要讲话。
总书记视察黄河入海口,在考察现场展台上,既有黄河口的盐地碱蓬、柽柳、芦苇、二色补血草、罗布麻、白茅、野大豆等代表性植物,也有有害生物互花米草。总书记强调,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通过打好环境问题整治、深度节水控水、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明显改善流域生态面貌。
习近平总书记还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走进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察看大豆、苜蓿、藜麦、绿肥作物长势,了解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耐盐碱植物育种和推广情况。总书记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这是总书记对山东的殷殷嘱托,将这个嘱托写满绿色的大地,需要植物的力量、种子的力量、科技的力量,更需要所有山东人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