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 大众报业·海报新闻 发表时间: 2022-03-11 08:52
大国工程是中国由大到强的“名片”,在时代发展、民族复兴征程中,撑起了大国发展的脊梁,为实现“中国梦”写下了有力注脚。在这些大国工程中,山东元素闪耀光芒,彰显了智能制造的硬核实力。
“东数西算”启动 浪潮全力以赴
虎年新春伊始,又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工程--“东数西算”正式启动。“数”是数据,“算”是算力,简而言之就是把东部产生的数据和需求,放到西部数据中心去计算和处理。“东数西算”被认为是继“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之后的又一重大基础设施战略工程。
建设数字中心,首先需要的是IT基础设施。浪潮作为服务器稳居中国第一、存储中国领先的IT基础设施提供商,可以为“东数西算”提供服务器、存储、网络、5G云网融合产品等IT基础设施。
同时,浪潮作为云服务企业,已在全国布局101个云中心和323个分布式云节点,提供云网边端融合、云数智融合、建管运融合的全栈云计算服务。其中,浪潮云7大核心云数据中心,分别位于济南、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昆明、亳州,在“东数西算”成渝、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枢纽地区均有布局。
“未来网络” 赋能数字化转型
2022年2月,全球首张确定性网络在济南发布。承建该网的是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和山东未来集团。目前,这张确定性网络已经覆盖山东全省16市,总长达5600公里。
如果把传统网络比作“普通马路”,它面临延时、抖动、跳动等不稳定因素,那么确定性网络就好比“专用车道”“高速公路”“高铁”,更加稳、准。当下,互联网的发展从消费领域进入到实体经济,将面临着巨大变革。传统网络技术架构难以支撑生产型互联网的需求,而确定性网络是工业互联网的刚需。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表示,确定性网络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为山东乃至中国的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作出积极的探索,促进确定性网络的国际标准化工作开展,推动未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工业互联网在更大范围的应用。
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中国速度震撼世界
高速磁浮是世界轨道交通领域一大“制高点”,是全球交通科技竞争的战略要地。高速磁浮作为前沿关键科技,被列入我国《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也提出研究推进高速磁浮通道布局和试验线路建设。
2021年7月20日,由中国中车承担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这是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应用场景多样,可以成为高速高品质出行的有效途径之一,用于城市群内的高速通勤化交通、核心城市间的一体化交通和远距离高效连接的走廊化交通,从而丰富我国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对于打造我国高端装备产业新引擎、形成轨道交通领跑新优势、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支撑“科技强国”“交通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冰丝带”里的山东智慧
北京冬奥会期间,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成了世界的焦点。作为此次冬奥会唯一新建的冰上场馆,其中也少不了“山东智慧”的贡献。
“冰丝带”外立面由3360块曲面玻璃单元打造,非常透明,像纱一样,使用的超白镀膜节能玻璃,由淄博的山东金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酷似盘旋飞舞的“丝带”造型,复杂的结构背后,济南平阴经济开发区的企业玫德集团提供了沟槽管件、玛钢管件等产品。
外界称赞的“最快的冰”,部分制冷设备来自于济南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科技企业神舟制冷。“冰丝带”的二氧化碳直冷制冰项目由青岛海尔开利冷冻设备有限公司负责提供解决方案,首要优点就是环保,不仅使场馆碳排放趋近于零,还可以将场地冰面温差控制在0.5℃以内。
打造氢能产业的“齐鲁样板”
随着“双碳”愿景目标在全球获得越来越多共识,氢能成为能源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氢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入提速阶段。
2022年1月,山东重工集团向山东港口集团交付首批中国重汽氢燃料重型牵引车,“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再获新突破。此次交付的重型牵引车,不仅可以实现零排放,还可在5分钟内实现加满氢。
“可推广、可复制的氢能产业齐鲁样板”正加速在港口、园区、高速路等场景上的布局与示范运营。2021年11月,全国首座高速公路加氢站在淄博投入运营,标志着山东氢能商用车高速物流配送规模化示范运营按下加速键。目前,山东省已有22座加氢站,日供氢能力达到2万公斤。在氢能港口方面,国内首艘搭载氢燃料电池的客运船也已在济南莱芜雪野湖下水试验。
一根绳子护航国之重器
2021年5月15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
时间拨回到2016年12月,青岛企业海丽雅集团有限公司接到了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提供特种弹性绳索装备的任务,用于着陆器耐冲击试验。面对这一重任,海丽雅组建技术团队攻关团队,仅选择材料失败就有40多次,最终做出了合格的绳缆产品。
这不是海丽雅第一次与大国工程联系到一起。早在2009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即将海试,海丽雅接到了“蛟龙号”9000米救生绳生产任务。日夜攻关,海丽雅最终交出了这么一条绳缆:不足“蛟龙”号重量的千分之五,但绳缆强度却是同直径钢缆的5倍,是一根用创新技术铸就的名副其实的“救命绳”。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李然 综合大众日报、光明网、科技日报、大众网·海报新闻等)